明清时中国沿海海盗行为是华人早期的移民一种模式

  结语

 

  笔者在从事中国移民史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十分关注研究者的身世背景。一位家族或本人有着移民经历的研究者,对移民史的感觉与分析往往是不同的。如王赓武更多地关注当代东南亚各国华人的现实状况,自然与其实际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孔飞力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出于资料及感受、观察的便利,他对北美移民史的分析与研究,显然更加全面、真实以及令人信服。独力完成一部海外移民史,孔飞力深知其中的艰难:“一部世界范围内长达五百年的中国移民史,无法全部涉及,更不用说完全涵盖各种移民路径或各种经历模式。就研究涉及的过程多种性及广泛性而言,‘面面俱到’实乃匪夷所思,我从不抱此奢望。”(《前言》)但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确是一部真正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力作,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在翔实铺陈史实的同时,又不忘从根本机制及社会历史背景中寻找新思路与新观点。分析之深入,观点之尖锐,言他人所不能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很难在《他者》一书中找到带有“先入为主”色彩的浮薄之论,孔飞力在书中更没有忽视史实而空发感想。

 

  海外移民的本质在于对现实的不平与抗争,而这种抗争定然要付出惨烈的代价。五百年的海外移民史向我们证明了:真正具有向外开拓与开放精神的,正是寻求摆脱生存危机的普通中国人。正是他们用非凡的勇气以及鲜血、生命冲破旧有社会制度上的种种桎梏;正是他们凭借忍辱负重与辛勤劳作在海外建造起新的家园,从而使华人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走了一条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完全不同的创业轨迹。然而,海外华人所遭遇的苦难与不公正待遇同样是罄竹难书的,他们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所制造种种灾祸的主要承担者,书写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段无法抹灭的“黑暗记忆”。令人更为忧心的是,这些“黑暗记忆”正在为今天的人们所逐渐淡忘,先驱的鲜血恐怕由此付诸东流。

 

  荷兰学者韦瑟林在《欧洲殖民帝国》一书中曾有意对比欧洲与中国在海外活动中出现差异的原因,他指出:“能够驱使海外欧洲人疯狂扩张的那种宗教狂热和人性贪婪,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还有就是欧洲人的好奇心。”(夏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中国传统思想崇尚和平主义,以“不争”、“不贪”为行为准则,总是希望通过“忍耐”与“忍让”以维持和平共处的状况。而我们看到,这些特质却恰恰成为让广大华人在海外竞争中陷于劣势的根源所在,甚至被打上“奴隶”的耻辱烙印,进而根本无法实现中西方的“平等对话”。历史与现实无法分割。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信奉的和平主义以及“逆来顺受”的民族性格,与西方世界所崇尚的“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之间,必然迎来一轮又一轮新的碰撞,但愿在海外移民史上发生的悲剧不要在新时代重新上演!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