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支持刘备伐吴 历史不应为尊者讳

 

  西晋盛世掩盖了矛盾导致迅速崩溃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三国时期,诸葛亮支持刘备伐吴

  晋武帝羊车游后宫 资料图

  凤凰历史: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统一中国了以后,它其实也有一段全盛的时期,但是为什么只是在很短的一代人之间它这个盛世就马上走向一个全面崩溃了呢?

 

  梁满仓:这个跟西晋统一本身有关系。西晋统一是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西晋统一带来两个影响,可以归纳成一明一暗、一正一负。先说明的和正的影响。它一下子把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了,版图一下子扩大了,江南的经济区域和西南蜀汉的天府之国都归属了西晋王朝,这样它的国力、它的经济一下子就可能带来很多的收益。因为江南东吴、西南的四川,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它们在经济上确实能够给西晋补充了很多的国力,所以西晋的太康盛世跟统一是有关系的,这是明的积极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个暗的影响。三国归晋之前很多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是由各个政权去分担的,比如西南地区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是由蜀汉去分担的,东南地区是由孙吴去分担的,统一之后所有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全部集中到西晋的朝廷之下了。西晋统一之后本应该去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说民族问题,当时西北地区还有北部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都迁入到内地,这是从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就开始了,慢慢地就积累了很多的民族问题,曹魏和蜀汉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解决,一下子就都放到西晋了。因此,西晋王朝当时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民族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那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在东南方向,因为它灭了孙吴了,当地的一些豪强大族对西晋的政权是很有敌意的。这些问题都是西晋王朝要解决的。但是,西晋政权由于它突然取得了这么一个大的成绩,君臣上下全都沉浸在胜利之中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这些问题,以为就太平盛世了。你看,他们把武器入库,实际上他们就是要享受这个成果嘛。当时西晋的上层社会风气非常腐败,有很多斗富奢侈这方面事情的记载。就晋武帝本人来说,他统一东吴后把东吴的好多宫女都纳入后宫,宫女数量多达万人。有一个故事,由于宫女太多,晋武帝自己都不知道睡在哪个后妃的房里合适。于是自己就乘坐羊拉的车子,羊停在哪儿他就在哪儿休息。于是后妃们为了争宠纷纷将竹叶插在门上,用盐水洒地,以将晋武帝的羊车吸引过来。像这些说明他们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在那个盛世之下还有很多社会矛盾,他们都没有解决,都掩盖了。而且西晋政权内部斗争又很激烈,比较偶然的因素就是接替晋武帝继位的晋惠帝号称白痴,至少是很平庸的一个人。由于晋惠帝平庸又造成了西晋末期内部的八王之乱,这一下就把西晋政权元气伤了。这时候北方的民族问题、西北民族问题又纷涌而至,等于从外面又打击了一下。而且当北方乱了之后,南方的那些大族都是作壁上观的,这说明西晋政权没解决好与南方大族的关系问题。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一起了。爆发了。所以西晋很快就灭亡了。所以我们看这个盛世不能够光看它的表面。对,盛世背后的危机一定要看的。

 

  凤凰历史:您刚才说到,像西晋政权它没有解决好跟南方大族的关系,后来东晋南渡了以后,南方还是出现了很多世家大族。有一件事我们现在来看也觉得挺奇怪,既然他们那么有权有势,然后王室又不怎么成器,为什么他们不取而代之呢?

 

  梁满仓:关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你看没看过田余庆先生写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其实就很好的回答了你这个问题。按照田先生的分析,只有东晋一朝叫门阀政治。门阀政治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说门阀和皇权要在两者之间找权力的平衡点。门阀世族它自己不能够独立地掌握政治上的政权,不能一权独大,它一定要靠皇权来支撑;皇帝方面,就建立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而言,他并不是西晋王朝的正统,他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小,尤其是要在统治基础薄弱的江南地区立足,那么他一定要依靠当地的世家大族。所以说这两者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皇权被削弱了,那么世家大族他是不能够独自来掌握东晋政权的。东晋历史上有几次试图削弱皇族皇权的斗争,第一个出击的王敦。王敦先是“清君侧”,维护世家大族地位。等到他的势力强大起来之后他想取代司马氏政权时,这时候别的世家大族联合起来,甚至包括王敦的亲戚王导也由支持王敦变成反对王敦。这等于是一个回合。就是说如果有人企图打破这个平衡,那么他一定会遭到其他的大族的反对。换句话说,世家大族它是要维持二者之间的权力平衡的,通过这个平衡来保障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如果皇权它想削弱世家大族,那么它也是要受到反对的。所以东晋的政权就是靠维持这种平衡——打破平衡又恢复平衡,恢复平衡又打破平衡,就在这种走纲丝的状态下维持下去。历史上世家大族有想取代皇权的意图,如刚才说到的王敦,包括后来的桓温,桓温他取代东晋的意图又被另外一大世族代表人物谢安给化解了,所以在这种权衡下它是维持平衡的。就等于说这个权力集团之间,它有一种微妙的平衡,是不能够打破的。

 

  凤凰历史:我还关心一个问题,清末有很多外国人觉得挺奇怪,就是像李鸿章、曾国藩这些地方大员,明明他们在地方上很有实权,甚至到东南互保的时候李鸿章都差点要当总统了,为什么他们不推翻清王朝取而代之呢?他们觉得这背后可能会有儒家忠君思想的束缚因素在起作用。您觉得东晋的门阀士族他们当中有没有这种文化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呢?就是他们觉得就是这个不能除了权力上就是客观上的不能,是否还有心理上不能突破的一些东西?会有这种因素吗?

 

  梁满仓:应该是有这种因素。但是我觉得还是政治上利益的平衡起决定性作用。到后来寒门兴起的时候刘裕他就打破了这种平衡,把东晋的政权取而代之。因为他本身不是世家大族,他不需要这种平衡。但是需不需要忠呢?忠还是需要的。西晋的时候,当政者是羞于谈忠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不忠的。但是它要谈孝,通过孝来体现忠。它实际上是丢不开忠。到后来南朝尤其是到梁武帝的时候,他重新构建起来儒家的这一套忠君思想。所以文化这个东西还是没打破。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