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支持刘备伐吴 历史不应为尊者讳
诸葛亮赞同刘备伐吴目标是夺回荆州
影视剧中的隆中对 资料图
凤凰历史:刘备伐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对伐吴的真实态度如何?
梁满仓:刘备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诸葛亮的态度是反对伐吴,其实这个是小说人的议论,大家习惯于这么认识。主要是由于伐吴失败了,文学作品为了维护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虚构了这一幕,等于是为尊者讳。其实诸葛亮他不是反对伐吴,而是主张伐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隆中对找到根据。诸葛亮隆中对是非常有名的,他提出了一个战略构想:先跨有荆益,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东和孙吴,北抗曹操,之后寻找机会两路出兵。一路是由襄阳北上,就是从荆州北上;另一路从益州出关,两路夹击中原。诸葛亮是有这么一个战略构想的,后来刘备集团也是据此一步一步实现这个战略计划的。先是占领荆州,然后又攻占了刘璋的益州,就是四川。跨有荆益实现了,然后准备两路出兵北伐中原,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这个时候发生变故了,关羽北上的时候被孙吴抄了后路,荆州丢失了。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隆中对大家都说是非常高明的,也确实很高明,但实际上有它的缺陷。这个缺陷在哪儿呢?诸葛亮当初设计这个战略构想的时候他是站在蜀汉这个角度,他没有通盘考虑,实际上荆州对孙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孙吴不占领荆州的话,那么就等于它的西边的大门是敞开的,对手就可以顺着长江东下一直打到它的都城建业。所以孙吴是必须要占领荆州不可,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踏实。但是诸葛亮他当初设计的时候没考虑到这个,他低估了孙吴占领荆州的决心。他认为只要是两家和好平分了荆州,你占一部分我占一部分就可以了。荆州丢失了之后,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就破灭了,他没法实现两路夹攻中原的战略态势了。他占领荆州的目的是为了夹攻中原,他并不想威胁东吴。但是东吴却认为没有荆州我西边的大门钥匙就掌握在你们的手里,主动权在你们那儿,你想打我就打我。实际上是这么一种态势。
荆州丢了以后,为关羽报仇当然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当时刘备已经很成熟了,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一怒轻率地发动这么大一场战争。同时要考虑到他发动伐东吴的战争的时候关羽死了已经有一年多了这个时间因素,按理说刘备这个怒气应该也消得差不多了吧!所以刘备伐吴有主要因素就是要夺回荆州,重新恢复两路夹攻中原的战略态势,这是最主要的。所以从这儿可以看出来,诸葛亮他不会反对夺取荆州,因为这是当初他设计的战略构想的一部分,完全符合他的战略,他当然不会反对,反倒是赞同的。这从伐吴前后的一些事件可以得到印证。当时刘备伐东吴的主张有很多人反对,包括赵云都反对,但是为什么没劝住呢?刘备当时是集团的首领,诸葛亮又是一个决策的人物,所以两种力量加在一起是谁也反对不了的。后来刘备伐东吴失败之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他说要是法正还在就好了——法正也是刘备手下一个大谋士。他说法正肯定会劝刘备不要伐东吴,可见当时没有说话很有分量的谋臣包括诸葛亮对伐吴进行阻止。通过种种迹象分析,说明诸葛亮反对伐东吴只是小说者言,靠不住。文学作品这样说等于是为诸葛亮这个错误开脱。这次军事行动失败了,它说没诸葛亮什么事,诸葛亮是反对的,实际上还是有关系的。所以要看历史问题我觉得应该这么看,而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为尊者讳,该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
凤凰历史:社会上有一些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既然东汉已经要亡了,那么诸葛亮和刘备兴复汉室岂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吗?还有什么意义呢?
梁满仓:这种观点跟说“一个人总是要死的,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一样,它是用一种非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从实际上来看,兴复汉室在当时它是一面旗帜。因为当时东汉确实已经衰亡了。之前汉室有一次复兴,就是光武中兴。这说明它存在着复兴的可能性。此外,恢复汉室实际上它是有一个政治意义在里面的。当时的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了,曹操把汉献帝作为傀儡了,名义上他是存在的,实际上是亡了。所以大家都抢“汉”这面旗帜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曹操当时他也是尊汉而没灭汉,孙吴、刘备也都是尊汉。所以说当时打起兴复汉室这个旗帜并不是什么逆历史潮流的东西。因为大家都是打着这面旗帜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不能说刘备兴复汉室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逆历史潮流大家都逆历史潮流了。而且我们看复兴汉室的内容,诸葛亮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明他心目中的汉是什么样子的。他主要歌颂的是光武帝,抨击的是桓帝和灵帝。所以他心目中的汉是光武帝时期的那种强盛的、统一的、繁荣的汉,他要兴复的是这个汉。因此就更不能说诸葛亮他们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了。它是一种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