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预言某“虎将”要让广西军阀“没得混”
平型关战斗,林彪、聂荣臻、陈光固然大名响彻华夏,李天佑、杨勇、杨得志、邓华也声名鹊起。
1937年10月,在山西广阳附近,李天佑指挥部队参与歼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史称“广阳大捷”,因功升任三四三旅副旅长。1938年3月,林彪被阎锡山部误伤去职,由陈光代理一一五师师长,李天佑被任命为三四三旅代旅长,率部开进吕梁山地区,参与开辟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在当时,能够担任八路军旅级干部,那都是红军精英,也可见李天佑在红军中的地位与影响。
1938年5月,因伤病困扰,李天佑离开自己热爱的战场回延安治疗,年底又奉命到苏联学习,通过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为他回国后指挥大兵团作战打下了基础。
1943年8月,国内时局转换,中共需要大批军事人才,李天佑化装成蒙古商人,骑着骆驼克服重重困难归国。1944年3月,他刚刚辗转到达延安,就得到毛泽东百忙中接见,并谓:“能让杨勇当你副手,真不简单!先熟悉熟悉延安,有你用武之地!”
“调李天佑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既然是第一纵队,就得拿出‘第一’的样子。”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广大沦陷区,都存在着由谁来接管的问题。依据当时的形势,中共决定争取同蒋介石进行谈判,为中国争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毛泽东考虑到谈判将十分艰苦,其中肯定会有一个谈谈打打、打打谈谈的过程,只有打痛了蒋介石,他才有可能让步。一谈到“打”,李天佑派上用场了,毛泽东把他的“用武之地”选在了东北。
1945年9月,李天佑抵达沈阳,很快协助吕正操完成了鞍山、营口地区的设防任务。1946年起,他历任过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等职,率领松江军区部队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对于“小老虎”李天佑来说,上述战绩实在不值一提。
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发话:“调李天佑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既然是第一纵队,就得拿出‘第一’的样子。”李天佑回话:绝对不负林总重托。
到任后,他利用在苏联所学的战略战术,狠抓部队的战略战术训练,使部队很快学会了大兵团作战。在1947年夏季攻势作战中,他小试锋芒:指挥第一纵队痛歼国民党军第七十军一部,并占领了公主岭等地。
这时,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开始了战略反攻。怎样打好攻坚战,夺取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大中城市,是一个新课题。1947年6月,林彪在东北发动夏季攻势,刚刚就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李天佑,同政委万毅一道,奉命指挥两个纵队加一个师和配属炮兵攻打四平。这次攻坚战打得不理想:虽然歼灭了大量敌人,攻占城区达60%,但最后因敌人援兵逼近,不得不撤出战斗。对这次不成功的战斗,他主动承担责任,又多次深入基层,征求广大干部战士的意见。同时,他亲自主持讲评,总结攻坚战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他条分缕析地提出:要克服轻敌急躁的思想,认真摸清敌情,既要看到城市守敌的困难,又要看到其有利条件;要集中优势兵力,做好攻击准备;总攻开始的时间,应以攻击准备的成熟程度来决定;攻城的主要突击方向,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突破后要实施穿插分割,一个营打一条街。同时,他还对攻坚战中的步炮协同、突击队的组织、纵深爆破等,都作了具体总结和研究。
四平没有打下,但林彪对李天佑总结的经验却很重视。不久,林彪提出的“四组一队”和“四快一慢”,其实就是李天佑和部队同志总结出来的。东北各部队推广这些攻坚战术,迅速提高了攻坚作战的能力。1948年3月,李天佑和万毅再次受命指挥3个纵队攻打四平。总攻发起后仅半个小时,主攻部队就突入四平城内,激战23个小时,国民党守军近两万人全部就歼,四平城永远回到了人民手中。此后,李天佑成为组织指挥攻坚的名将,第一纵队也成为攻坚劲旅,有攻必克,无坚不摧。
1948年秋,辽沈战役初期,李天佑的第一纵队被作为攻打锦州的总预备队,蓄势待发以乱敌心。攻锦胜利后,他率部参加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消灭国民党军主力新一军、新六军和新三军各一部。辽西会战刚结束,他又挥师向沈阳急进,指挥突击部队迅速突破敌前沿,直捣铁西工业区,并勇猛地向纵深发展,占领了国民党“东北剿总”大楼。沈阳守敌当即瓦解,沈阳宣告解放。
在东北战场,李天佑重现虎威,人称其为“虎将”,称其部为“劲旅”。
“事实证明,……从战术、战役指挥,直到参与国家战略决策,他都有出色的贡献。”
1949年底,李天佑的家乡广西全境解放。他在北京参加了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之后,就任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由于桂系军阀的长期统治和白崇禧溃逃前的精心布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西全境匪患严重。1950年上半年,解放军驻广西部队虽歼灭了近10万名土匪,但匪势仍然十分猖獗,且有发展蔓延之势,毛泽东主席一再来电督促,广西党政军最高负责人张云逸忧心如焚。怎么办?
秘书建议:“找李天佑将军啊,他是您的老部下,况且现在正是他发虎威的时候!”
上一篇:人丹与仁丹背后的中日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