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托夫是谁?曾经有机会当上苏联领导人
尖脑袋细脖子、工于言辞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最早提出“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的部长会议副主席卡冈诺维奇,从未打过胜仗却晋阶元帅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做政治报告的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永远令人不寒而栗的内务部长贝利亚,这五个人构成了斯大林晚年的“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他们共同参与了旧王传奇的缔造,也被那位喜怒无常的伟人改造成某一类型的弄臣。当五位顾命大员战战兢兢地告别旧王时代、半推半就地参与到新王宝座的角逐中时,讽刺的情形出现了——他们已经习惯于做绕日而行的星辰,以至于当失去旧王的耳提面命时,居然陷入了类似失重的无所适从状态。五位巨头在一条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体制周围逡巡徘徊,赫鲁晓夫则精明地施以手腕,将其逐一解决,结束了这个过渡时代。
除去被早早送入鬼门关的贝利亚外,“国王班底”中的另外四位人物全都活过了耄耋之年,然而既无人歌颂他们,也无人怀念他们。对这五位斯大林体制的“弗兰肯斯坦”的回顾,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审视这样一些问题:赫鲁晓夫接手的国家所处的是怎样一种政治文化?斯大林时代给苏联留下了何种遗产?“国王班底”自身的悲喜剧,又是怎样呈现和造就了苏联政权本身的命运?
1956年3月,蒙古人民共和国大呼拉尔(Great Khural,相当于我国的全国人大)在乌兰巴托国家宫举行全体会议,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尼古拉•伊格纳托夫(Nikolay Ignatov)率苏联代表团莅临指导。大会开幕式上,伊格纳托夫兴高采烈地介绍了新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做的报告,他着重提到,在前一年夏天的中央全会上,苏共成功地粉碎了以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为首的“反党集团”,并对莫洛托夫等人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活动”进行了打击。随着讲话的论调越来越激烈,主席台上的蒙古代表脸色开始变得难看,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一书记达希•丹巴(Dashiin Damba)不安地朝台下的人群张望,他分明记得,“反党集团头目”莫洛托夫也在列席会议的名单里,身份还是堂堂的苏联驻蒙古大使……
莫洛托夫是谁?曾经有机会当上苏联领导人
大使的座位上空无一人:尖脑袋、细脖子、戴着金丝眼镜的莫洛托夫在开幕式前露了一下面,随后悄无声息地从侧门溜出去了。这种不无勇敢的举动与他在1953年之前的猥琐懦弱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不必高估莫洛托夫的道德“进步”,或许他终于意识到,斯大林的时代已经过去,有节制的抗议不会再打开通往古拉格的不归路了。
从1930年到1953年,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一直是苏联的“二号首长”,并在不同时期统揽过农业、外交、经济和运输工作。尽管并无过人的才华,但凭借杰出的文牍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办公室政治经验,他始终扮演着斯大林的头号办事员角色。然而,当莫洛托夫罔顾苏联在1950年代中期已然存在的政治和经济矛盾,企图继续推行斯大林主义时,赫鲁晓夫毅然将他拿下。“二号首长”只能在余生怀念曾经的领袖和灵魂,三十年后寂然去世。
斯大林时代的头号公务员——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1890-1986)。
“永远铭记斯大林的教导”
1953年3月2日凌晨,在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的政府公寓,尖利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莫洛托夫在半睡半醒中被告知,斯大林已陷入昏迷,贝利亚要他马上赶到克里姆林宫,商讨领袖去世后的权力分配。
当“二号首长”闯进俗称“高地”的斯大林办公室时,他发现贝利亚、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已经在座了。几位“国王班底”就在弥留的旧王身边完成了交易:马林科夫将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莫洛托夫、贝利亚、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是他的副手,莫洛托夫兼任外交部长;被斯大林撤销的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将予以恢复,改称“第一书记”,由莫斯科州委书记赫鲁晓夫担任。3月6日,任命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