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外贸易亏本:1.5两白银仅能买1斤葡萄

 

 在清朝逐渐控制准噶尔部的过程中,西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吕文利:满蒙联盟和蒙藏意识形态上的联盟,轴心是蒙古,但是在清朝统合蒙古诸部时,抓住的轴心是西藏。清朝利用了蒙古诸部信仰藏传佛教的契机,首先重封达赖喇嘛称号,以往只有大一统的君主才能这样封,所以清朝皇权高于教权的强调非常明显。

 

  第二就是因势利导,既然蒙古诸部信仰藏传佛教,清朝就利用这一点,大力支持藏传佛教,同时又在雍正五年派遣驻藏大臣加强管理。所以在清朝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藏传佛教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刚才我们说的是准噶尔,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土尔扈特部的东归。土尔扈特东归是完全出乎清朝意料之外的,当然土尔扈特内部其实也有分歧,也有人不想回来,但是土尔扈特部的领袖渥巴锡说:他们在沙俄,信仰上受限,他们应该回到家乡,那里才有他们信仰的黄教。

 

  因此事后乾隆皇帝写了一首诗说:“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到达伊犁地区,还没有安顿好,就马不停蹄地赶赴承德觐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他们的归附也非常重视。

 

  民间“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边疆问题上的智慧,那么在清朝统治准噶尔和西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吕文利:其实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很简单,就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但有所损益、有所改革,不会让宗教牵着鼻子走,首先确立的原则是皇权必须要大于教权。其实也正是《礼记》中所强调的“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移其宜”。

 

  所谓因俗而治,比如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清朝就允许他们建寺庙、当喇嘛等等。但也有所改革,比如实行金瓶挚签制度,清朝不会随意听任贵族势力永远当达赖喇嘛、当活佛,因为这样就属于僧俗势力联合,整个西藏或者外蒙古等地就成了他们自家的,这是非常明确的。后来他害怕蒙古势力和西藏有联合或交往,就让所有去西藏熬茶、去五台山等地布施的人必须到地方上申领票照(通行证),这也是一种限制措施。

 

  其次,清朝又建立了四大活佛系统,来分散达赖喇嘛的权力,就是前藏达赖、后藏班禅、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内蒙古章嘉呼图克图,这四大活佛系统。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268年,跟边疆民族政策的成功是很有关系的,通过“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移其宜”的策略使当地不至于有太大的反抗势力。

 

  然后还有中央颁行的一些法律制度,比如蒙古地区的《蒙古律例》、新疆的《回疆则例》、西藏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等,这都是中央统治意志的体现,所以到了清朝快要垮台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蒙古王公对其有非常大的认同。

 

  另外有一些边疆地区是实行自治的。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中,其中一种是扎萨克旗,由蒙古贵族王公任旗长,他们有一些自治权,比如赋税可以自由支配,如果蒙古人自己偷盗、杀人,他们可以自己审判,但没有军事权,军事权由将军、大臣统领,这是一种自治的旗。另外还有总管旗、喇嘛旗等。

 

  清朝还在内蒙古、外蒙古派遣将军、大臣,新疆派遣的是伊犁将军,外蒙古叫库伦办事大臣,内蒙古有绥远城将军、察哈尔都统、热河都统等。而且清朝在内蒙古还建立很多驿站,今天内蒙古好多地方叫“五十家子镇”“五十家子乡”“五十家子村”的地名,河北平泉、辽宁也有一些地方叫“五十家子”,而且蒙古语的地名里也有“太本”(tabin,“五十”的意思)。其实“五十家子”的地名就来源于康熙帝在内蒙古地区设置的五路驿站,每站派站丁50人制度。这五十户站丁可以携家带口,在这里养马、种地,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村镇。

 

  最后从中央来说,成立有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理藩院,它是与其他六部平行的,可以说是今天“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前身,但理藩院只是一个执行部门,决策部门前期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就是军机处,负责对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问题作出重要的决策。

 

  我觉得清朝的边疆民族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其中确实有非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