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王后曾喜爱简洁服饰 被批不奢华有失体统

  核心提示:在另一幅流传下来的著名肖像画中,王后只穿了一条极其简单的白色平纹纱裙,全身上下毫无装饰。这种简洁的白色长裙也是当时上流社会女性中悄然流行的一种风尚,当然这股风潮还远远撼动不了华丽装束的统治地位。然而就是这幅画为她招致了意料不到的抨击,公众舆论认为王后这样打扮是有失体统。

 

  1786年展出的王后画像,简单的衣着使之遭致非议。

  关于法国大革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有一个比喻,他说这是一场丝绒与羊毛之间的斗争,因为前者是贵族的奢华象征,后者则代表资产阶级的低调克制。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后,女性服饰发生了何种变化?而这种外在变化又折射出哪些深层的文化、政治内涵?

 

  从女性服饰文化的视角透视法国大革命,迄今为止,无论中外学者还鲜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历史学系的汤晓燕最新出版的著作《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即填补了此项研究领域的空白。

 

  汤晓燕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硕士跟随北大法语系罗芃教授读比较文学专业,并且作为交换生到法国里昂人文高等师范学校访学一年,在此期间,她接触到了法国著名文化史大家丹尼尔•罗什(Daniel Roche)的《外观的文化:17-18世纪服装史》,“这本书是通过旧制度末年的服饰文化去看背后的政治结构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张力,当时虽然念的是文学,但对这本书非常着迷。”汤晓燕由此奠定了此后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

 

  读博期间,汤晓燕师从北大历史系高毅教授,决定以“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服饰”作为研究题目,并获得伊拉斯谟欧盟奖学金,于2012-2013学年到巴黎政治学院留学,后来论文中大部分的史料即是在这段时间内搜集完成的。

 

  除了有扎实的一手史料作为基础外,汤晓燕这部著作的最大亮点在于涉及法国大革命女性政治问题时,没有陷入传统学界关于女性地位是否提高的争论中去,而是另辟蹊径,从服饰这个角度考察大革命给女性政治权利带来的种种变化,正如她在导论中所言:“这些服饰现象绝不只是简单地改变款式和材质,它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出现的巨大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服饰上的细微变化是各类群体或个人表达他们的态度、力量以及诉求的绝佳途径。”

 

  澎湃新闻: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女性的服饰风尚是怎样的?据说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就是一位奢侈浮华的人。

 

  汤晓燕:在旧制度末年,也就是大革命爆发前夕,法国上流社会女性的服饰风尚总体而言是相当奢华精致的。宫廷贵妇们的裙摆直径常常有一米多宽,使用的面料都是昂贵的绸缎或丝绒,上面还要点缀无数的蕾丝花边(这些花边一米的价格就足够底层家庭一个月的开销)、珍珠和宝石。如今在巴黎服饰博物馆、装饰艺术博物馆中保留了一些当时女装的实物,由于面料与制作极其考究,直到今天,那些裙子依然精美异常。您可以看到裙子上每一朵精致的花朵都是用金线穿过珍珠盘制而成,可以想象整条裙子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

 

  另一方面,从文字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女装的制作费用是令人咋舌的。像路易十五的情妇杜白丽夫人的裙子基本上都在6000-12000锂。而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以挥霍无度著称于世,据说她在服饰上的开销一年就超过400万锂。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熟练成衣工每月收入是4锂,收入高一点的时尚行业女工,月工资大概也就在35锂左右。也就是说,贵妇们的一条裙子,相当于普通制衣工人一年年收入的120倍,甚至200倍。

 

  那安托瓦内特或杜白丽夫人是不是特例呢?并不是。因为根据史料可以知道,当时高级成衣店出售的帽子价格在40锂上下,如果搭配上羽毛,价格可能飙升到120锂。而当时著名的《巴黎图景》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在杜勒伊宫散步的女性们,几乎人人都戴着装饰有羽毛的美丽帽子。由此可见,当时流行的就是奢侈豪华的风格。

 

  不过事实的另一面就是,在服饰上这样的铺张并不是所有上流社会家庭都能承受的。普通贵族家庭在服饰上的开支要占到家庭年收入的14%左右,而不少贵族因为付不起昂贵的账单,而只能向裁缝欠账。有些贵族就只能把裙子的花边扑上白粉,以掩饰它们发黄变旧的事实。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