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真的是“民主政治的结果”吗?
【希特勒:通过民主手段可能无法掌握政权】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前,纳粹党一直处于德国政治活动的边缘,相当程度上只能算巴伐利亚州的地方性小党。希特勒出狱后,德国的形势对纳粹党非常不利,逼迫它只能走合法道路,希特勒也始终是这样表示的。在经济危机前的实际政治活动中,纳粹党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在萨克森州获得过5%的选票,在梅克伦堡获得过4%的选票,在巴登州则达到了7%,在国会选举中也有2.6%的选票,拥有12个席位。但这一成绩与纳粹党夺取全国政权的目标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经济危机后,纳粹党的议会席位呈爆发性增长,于1930年9月14日进行的议会选举,一举获得640万张选票,拿到了107个议会席位,一跃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这一结果当然可以视为“民主结果”的一部分。但进入议会并不等于取得政府权力,纳粹党至少要获得议会半数以上的支持才能得到组阁权,而议会中另外两个主要大党——社会民主党和基督教中央党,以及长期占有一定席位的德国共产党,始终拒绝推选一个由纳粹党领导的内阁。这样,尽管纳粹党在议会的席位在此后有着更大幅度的增长,却因为得不到其它党派支持,无法获得组阁权。可以说,只要议会民主坚持下去,希特勒就不大可能成为德国总理。
体现德国民主制的另一个重要程序是总统选举。
魏玛共和国先后产生过两位总统,先是艾尔伯特总统,他去世后由兴登堡接任。兴登堡第一个任期期满后,德国于1932年2月开始新一轮大选,一共有四位候选人,由柏林市长萨姆为首的无党派委员会提名现任总统兴登堡为候选人,纳粹党提名希特勒为候选人,德共提名台尔曼为候选人,民族人民党提名迪斯特贝格为候选人。
希特勒参加总统大选,是在2月22日柏林体育馆纳粹党召开的群众大会上由戈培尔宣布的,他当时底气十足,可德国人用选票给了纳粹党迎头痛击。
3月13日投票后,兴登堡获得了1860万张选票,希特勒获得1140万张选票,台尔曼获得500万张选票,迪斯特贝格的选票为255万张。但兴登堡所获得的选票数量离直接当选还差0.4%,大约为15万张。这样,在淘汰了迪斯特贝格后,4月10日进行了第二次投票,结果是兴登堡获得1939万张选票,希特勒获得1341万张,台尔曼的选票则减少了一百万张。兴登堡再度当选德国总统——这时,他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
在这次选举中,希特勒花费了不少心机,在选举前他还不是德国公民,是于1932年2月26日才通过有争议的手段宣誓效忠魏玛宪法,从而获得公民权的。选举过程中,纳粹党党徒四处制造事端,在选举会场斗殴,制造流血事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战战败后弃位逃跑的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也将选票投给了希特勒——他是在承诺保证不干预德国政治生活的情况下,才于1923年被允许回到德国——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其行为对德国强大的极右势力起到了恶劣的示范作用。此外,希特勒选票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一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青年。
当然,这不等于纳粹党在利用民主的问题上一无所获,在随后进行的普鲁士议会选举中,纳粹党从9个席位猛增至162席,超过了议会的法定半数,形成了控制普鲁士州的局面。
但正是民主制度的存在,在内阁的产生和总统选举两个重要选择中,都拒绝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的可能,希特勒始终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或者说获利甚微。事实上,希特勒自己也意识到,通过民主手段,他很可能永远都无法掌握德国政权,正如戈培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务必在不久后取得政权。否则我们就难以活到选举胜利。”希特勒执政走的是另外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