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将哪本禁书反复看了四遍 并为作者抱不平

  核心提示:而当该书被禁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的信中,为郭抱不平,“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噤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中国近代史,李鸿章,使西纪程

  100多年前,清政府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在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禁止流传,世人也就多以为此书失传。近日,湖南汨罗一位收藏家公布了自己辗转购得此书的消息,又让我们重新回到了那位晚清先知苦闷的内心世界。

  李鸿章为郭嵩焘抱不平

  1876年冬,清政府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字筠仙)自出使英国时起,坚持每天写日记。到伦敦后,他就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的见闻写成日记《使西纪程》,盛赞西方民主制度,主张中国应学习西方,并抄寄了一份给总理衙门。这份51天2万余字的日记在总署为之刊行后,立即引爆舆论。 时任翰林院编修何金寿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何的同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积极,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最终,慈禧太后下令将《使西纪程》毁版。而当该书被禁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的信中,为郭抱不平,“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噤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记录航海见闻和货币汇率

  据收藏者介绍,《使西纪程》相当于航海日志,按照记录,他从光绪二年出发,途中经过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等重要卡口。在马六甲海峡槟榔屿,郭嵩焘记录了在此居住的闵广人共十四余万人,并对马六甲海峡的狭长地形做了描述。他十分关心华侨利益,后来上奏建议朝廷设置领事馆护民。出使英国时,郭嵩焘利用公务闲暇,悉心考察英国政治。通过对英国资本主义政治运作的实地考察,郭嵩焘逐渐摆脱了君权至上的思想束缚。他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开,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在日记最后,郭嵩焘还将当时货币汇率记录在册。和“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同,郭嵩焘希望从政治、思想上也向西方进行学习。这在闭关锁国的中国,所受压力可想而知。

  身后不准立传

  1879年初,郭嵩焘称病回国,黯然回到湘阴老家。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终年73岁。李鸿章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朝廷降旨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立传赐谥。”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