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蒋介石病逝后为何被日本媒体认为“英雄”?
蒋介石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4月7日,日本诸多媒体皆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朝日新闻》所刊社论称蒋介石是“英雄”:“战争结束初期,由于蒋氏以德报怨的政策,诸多日本人得以生还故国,这乃是日本国民无法忘却的大事。”《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杂志所刊社论亦高度赞扬了蒋介石“在对日处理问题上的以德报怨与大度宽容”。
社论以外,日本媒体还刊载了诸多评论性文章。蔵居良造于《月刊自由民主》发表了《悲剧英雄蒋介石》,在分析了蒋介石一生功过的同时,大力赞扬了二战结束后蒋的对日策略。高木桂蔵在《祖国与青年》发表了《悼念蒋介石先生》,文中直言道:“蒋先生有大恩于日本,吾等绝不可忘却这一点。”
日本人的这种情绪,与蒋介石在二战结束后对日的“以德报怨”政策颇有关系。前日本首相的岸信介指出,蒋介石对日本有“四大恩情”:其一,让滞留在中国的数百万日本军民平安返回日本;其二,反对出兵日本,使得日本避免像德国那般被战胜国分割占领;其三,尊重日本主权与独立,保留天皇制度;其四,放弃战争赔偿。蒋介石为何会对日本采取如此宽容的政策?这对此后东亚的历史进程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为什么“以德报怨”?
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与大多数国人一样,蒋介石充满了对胜利的喜悦。
1945年9月2日,受降仪式于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举行,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日,我国最大的敌国日本已经在横滨港口向我们联合国无条件的投降了,五十年来最大之国耻与余个人历年所受之逼迫与侮辱,至此自可湔雪净尽。”9月3日,蒋介石巡视重庆街市,他在日记中写道:“十一时半由军委会起检阅沿途民众,其发乎内心之一种情绪,对余所表示敬慕爱戴之精神狂欢热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卅年之苦心与奋斗,惟见此略得宽慰耳。”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于南京举行,蒋介石写道:“本日为革命第一次在广州起义纪念日,而日本在南京投降典礼正于今日举行,实为本党五十年革命光荣与胜利的一日。”
蒋介石的喜悦,可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胜利的情感宣泄。但是,在涉及对日处理问题的公开言论中,蒋则表现得极为克制与宽容——这与其他战胜国领导人的“复仇主义”言论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密苏里号”受降仪式结束后,杜鲁门在广播中声称:“今天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报复日,就和我们纪念耻辱的珍珠港事件日一样。”(《新华日报》1945年9月3日)斯大林则在广播中声称:“1904年俄军所遭受的耻辱、俄国人民心中悲痛的记忆、老一辈人期待抹去的污点,终于在今日得以洗刷。”(《新华日报》1945年9月4日)而蒋介石的广播讲话《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则发表于8月15日,要早于前两者,文中宣称:
“我中国同胞们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只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今天敌军已被我们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有的投降条款,但是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