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原因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

  在世界诸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取材于大洪水的故事背景,而中国的洪水传说版本就是大禹治水,而有人为追溯该传说的真实性,特此对尧舜时期的气候地理进行了资料考证。

大禹治水人像画

  大禹治水人像画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到前22世纪,华夏民族孕育地所处的北半球气候大幅度降温,在公元前22世纪之后,气候突变,半球气温普遍转暖,经历了几个世纪低温而成冰川迅速融化,导致北半球河流中下游河段聚居区域发生大规模的洪灾。

  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前150年期间经历了一次大变道,原本是在山东一带流如海,改道成为由北注入大海,就是现今河北、天津方位入海。故而黄河泛滥影响了中下游各个部落的生存环境,因为大家推荐鲧、禹父子两相继治水,他们所处的部落原本权利极其微薄,但在治水成功之后,权势声望都水涨船高,夏氏子孙利用这个时期所获得的威望,加强权势,建立王朝。

  这次洪水之灾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各部落的文化传承都收到了极大的影响,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治水的过程中丧命,部落文化随即消散;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山东龙山文化在水灾之前极为兴盛,但却受到洪灾严重的消耗,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衰落。

  通过气候变迁来了解史前文明是一种切合实际的考证方式,同时也发现了传说中存在的一些不符合现实的说词,大禹通过疏导的方式解决洪水之灾,未免太缺乏说服力,洪灾放之现代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疏通九州、开辟九山并非人力所及,因而考据者猜测,大禹治水,正值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河流改道完成,洪灾自然跟随气候的改善而平息,正巧被大禹捡到这个便宜罢了。

  大禹为什么治水

  相传,在上古贤帝尧还是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就一直都洪水泛滥,洪水将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都给淹没了,人们经常被迫只能在树上或是在山顶山呆着,搞得民不聊生。

大禹雕像

  大禹雕像

  作为部落的领袖,尧下定决心要想办法治理洪水,替人们消除这项自然灾害。于是尧就召集了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来商议治理黄河洪水这件事情,最后各个部落的领袖推选了鲧(是大禹的父亲)来领导着治理洪水。鲧便利用前人发明的筑堤防水发,来抵御洪水对于人们家园的破坏。但此时洪水的程度要远比前人发明筑堤防水时候要更加迅猛,于是刚建好的堤坝第二天就被洪水冲垮了,有的还没建好就被冲没了。

  修堤坝的泥土就这样随着洪水把下游的河道都给堵塞了,导致原本不发洪水的地方,也开始发洪水。鲧用这种方法治了整整九年的水,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功效。到了舜即位的时候,因为鲧没有治理好洪水而杀掉了鲧。舜又效仿尧,召集了各个部落的人再次推选人去治理洪水,大禹也算是子承父业,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被各个部落推选为治理洪水之人。相传,大禹治水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要通过治理好洪水来得到舜的帝位,然后替自己的父亲报仇。大禹总结了他父亲鲧治理洪水失败的原因,将经验教训都总结了出来,耗时十三年终于将黄河洪水泛滥问题给解决了。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那时候的我们或是在爸妈那里,也有可能是小伙伴的不完整叙述中,或多或少都听过大禹这个人,最不济在开始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也有讲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像

  那个一心为民,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是多么的值得我们学习。相传大禹的父亲是鲧,尧在位时任用他来治水,但是他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法——“堵”,历时九年都没有解决水患,然后被尧在羽山斩杀了。但是杀了鲧并不能解决水患啊,还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然百姓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舜即位后,启用了大禹来治水。

  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总结了自己的父亲失败的经验,认为光靠“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是他决定采用“疏”的方法。不得不说大禹是聪明的,通过他的方法,水患减少了很多,他曾将东海的水引人蛮荒之地,开山导流,将荒地变为良田,造福了一方的百姓。他在结婚四天后就又将精力投入到了治水中去,这一走就是十三年。据记载,在他离家的十三年间,他曾经有三次路过自己的家,但是因为公事繁忙而一步也没有踏入过,就连自己的儿子出生也没有顾得上看一眼。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故事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原因。

  大禹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这么久,不仅仅是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治水的方法,更是因为他一心为民的心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