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中国歼-11是俄罗斯苏-27SK(苏-27SK,S代表出口,K是俄文"中国"的首写字母)的引进后中国军方给予的编号。

 

  当国产的歼-11(歼-11A,原装俄国苏-27SK,只不过是由中国的沈飞组装完成)在21世纪初定型下线时,俄罗斯也同期完成了苏-27S的升级改进型苏-27SM。

 

  当中国用自己的发动机和航电替换掉俄国原装设备进而开发出歼-11B时,俄罗斯人也推出了苏-27SM的升级大改版--苏-35BM,并宣布苏-35BM"属于四代半战斗机,可以与F-22A对抗"(俄标,美标三代半)。从纯技术角度看,俄方在投入巨资开发T-50的时候,还在宣传苏-35BM能够对抗F-22A,明显就是个笑话。但是随后中国和俄国签署意向协议,准备购买苏-35BM的消息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惊讶。

 

  在中国已经能够独立生产并升级歼-11的情况下,引进苏-35BM是否必要?我们需要对二者的历史渊源、开发过程特别是中国军方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

 
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渊源

 

  根据公开的资料,中国在引进苏-27SK/UBK成品的同时也购买了俄罗斯苏霍伊战斗机的整条生产线。之后,强大的军工在1998年即实现了国产苏-27SK的成功首飞,成功定型后,军方正式给予苏-27SK战机"歼-11"的编号。根据中航工业编辑并公开出版的院士丛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歼-11是空军最为重要的开发项目,长期处于高度保密的核心工程领域。1998年,由俄国提供散件,由沈飞组装的苏-27SK成功首飞(要知道,该机1992年才到货,1998年中国就能独立组装,没有一定扎实的工业功底,是根本办不到的),而全国产的歼-11大约在2003年实现首飞(此时发动机还是进口的俄制AL-31F,遗憾)。苏-27SK虽然只代表了苏联1975-1980年的技术水平,但是仍然远远超过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所能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在经历了1950-1980年代"进一步退两步"的大跃进失败后,中国航空对于该机的国产化持极为慎重和稳健的态度。

 

  中国在苏-27国产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中苏两国航空体系的差异问题。我国航空工业在20世纪末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但苏-27的材料和成品完全是按照苏联的航空体系构建,中国国内1970年代研究米格-21采用的全面复制的方法完全不适应对苏-27的仿制。因此,对于苏-27SK的仿制,主要集中在寻找国产类似材料和成品直接替代原先俄国设计的方式,暂时无法得到成品则继续采购俄罗斯原装货。根据中科院的院士丛书记载,苏-27SK的全面国产化型号被称为"歼-11X"(也就是军迷们惯称的"歼-11B",下称"歼-11B")。

 
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中国为何要购买苏35 歼11平台升级潜力已挖掘殆尽

  苏-35BM实际上是专门针对苏-27/30系列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世界战斗机的发展趋势,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开发出性能更好、功能覆盖更大的战斗机。苏霍伊对于苏-35BM的设计要求非常明确,就是以俄国本国航空兵装备升级改进为目标,强化飞机的成品性能和武器系统效能。由于俄罗斯已经在开发新一代的T-50战斗机,所以苏-35BM在俄军中的定位就是"过渡",也就是抢在T-50正式定型服役之前,用来替换俄罗斯航空兵陈旧的苏-27S、苏-34以及苏-30MK等。不需要太高的空战性能,但要进一步强化多用途能力。

 

  不难苏-35BM其实就是对早期苏-27M的机体进行类似苏-30MKI的强化,机载设备则完全向苏-30MKI看齐,再加上新的117S发动机进而"拼凑"出的一架战斗机。而俄罗斯人并非不能把苏-35BM设计得更好,但是设计中添加的新产品、新技术越多,则产品的试验周期越长,成本越高,这和"过渡装备"的要求不符,所以,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设计出一款"足够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是苏-35BM设计的核心思想。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