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言“杀医”者是如何做到振振有词?
家属写好杀医声明
6日,这样一条“杀医”信息,迅速在网上传开。一名患者家属写好杀医声明“如果主刀医生没把我哥的手术做好,明年今天就是他的祭日。”虽然发布者随后表示,发那个上网“只是希望得到亲友的关注,并且对他哥手术后多些关心和鼓励,并无他意。”但是那短短的26个字却让无数的医生为止心寒,并且表示“不能原谅”?是什么让如今的医患关系如此的紧张?其实这个古今医疗系统的变迁有关。
古代社会以私人医生和家庭为核心
晚清以前的中国医疗系统,包括医疗本身和治疗后的护理,全部是以家庭为核心的。而医生们或单独分散或坐堂开业或应邀前往诊治,这些都是以“医家”而非今天医院为单位进行医疗活动。这需要医生和病人以及其家属进行大量的互动,来取得病人其家属的理解方便治疗。因为中医的会诊制度形成非常得晚,所以全程需要医生个人对病人进行诊治、把脉、开方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抓药以及护理病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又必须主动和患者家属保持密切的交流,以此来获得病人全面、真实的病况介绍。最后医生在做出诊断之后,需要把治疗的方案和所需要的药材对病人的家属做出系统的解释以此争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宋人洪迈
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再补》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堪称当时医患关系的典型:“唐与正治侄女,年数岁,得风凉疾,先发于臆,迄逦延上,赤肿痛痒。医以膈风热治之,(亦不远。)不效。唐诊之,曰:‘是肝肺风热盛极耳。以升麻、羌活、荆芥、鼠黏子、赤芍药、、淡竹叶、桔梗、干葛八物治之。自下渐退而肿聚于项,其高数寸,虽饮食寝处无妨,而疾未去也’。唐母吴夫人曰:‘此女乳母,好饮热酒,至井歠其糟,疾殆因是欤?’唐方悟所以至顶不消之由,思之,惟干葛消酒,且能疗火毒,乃以先方加葛三倍,使服之,二日肿尽去。”
可以看出来在古代虽然医疗技术不发达,导致病人死亡率必然远远高于今天。但是医患关系古人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其实有点类似于英国学者伊曼纽尔所说的四种模式中的信息模式。也就是医生讲治疗的方案以及这套方案相对应的风险与效果坦率地告诉了患者,征求患者的意见让患者自己来决定是否接受治疗。这点来说古代诊断模式非常具有积极意义。宋人邵博就记载了这样一例典型:“赫翁者,名允……..世以神医名之,远近之人,赖以活者四十余年。非病者能尽活之也,盖其术精良可信,不幸而不可治者,必先语之,虽死亦无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