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为何事狠狠打了自己嘴巴

  核心提示:长征途中,陈赓曾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落泪。那孩子饿得不行,却拒不接受陈赓的青稞面,认为首长年纪大些更需要食物,还拍拍自己身上的干粮袋强撑着说“你看,鼓鼓的嘛”。陈赓离开后在路上回想,觉得事情不对头,折返去找那个小红军,他已经倒在草地上去世了。陈赓为此狠狠打自己嘴巴,到晚年一直内疚在心。这故事陈知建倒是从父亲口里多次听过,后来随着媒体报道和写入教科书而广为人知。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中国近代史,陈赓将军,陈赓纸条求婚

  陈赓 资料图

 

  儿子陈知建:父亲不怕枪声 怕哭声

 

  教育子女 抓大节不问成绩

 

  陈知建1945年出生于延安,因为缺钙得过鸡胸,母亲得了伤寒没有奶水。1岁多,陈赓转战长治,母亲和一位警卫员用担子把小知建挑到山西。由于打仗频繁,根据地缴获的战利品比较多,小知建的营养状况比在延安相对要好些。

 

  从童年到青少年,陈知建长期呆在部队家属群里。他是从周围人们口里得知,父亲负过6次伤,中过6次毒气,膝盖骨打碎不肯截肢,做手术不肯打麻药。

 

  陈赓不喜欢给子女“讲政治”、讲自己的事。他不怎么过问孩子们的学习,老师告状上门也不怎么在意。但是,陈赓对孩子的爱绝不是溺爱,家中子女还在上小学时就得自己洗袜子,如果他发现他们敷衍自己,把袜子略微打湿了就晾晒起来,少不了批评训斥。

 

  1960年全国粮食紧张,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不吃肉了,陈赓因心脏病加重,伙食里会有些肉食以增加营养,陈知建忍不住拿碗过去蹭。陈赓不希望儿子吃不得苦,命令他搬去中学住校。学校离家有8分钟自行车车程,时间久了,陈知建还是会回家蹭饭,“实在没办法,我那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我父亲只抓大节,具体教育没怎么管。”陈知建说,陈赓很少坐下来跟儿子聊天谈话,陪儿子玩。这特点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

 

  收养孩子20岁“文盲”受命上学

 

  陈赓出名地喜欢孩子。他不怕痛,动手术不打麻药,却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有回陈知建的弟弟生病,需要打针,刚回家的陈赓问明情况后,嘱咐身边人,“等我出了门再打针”。他一听孩子哭就心软、难过。

 

  长征途中,陈赓曾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红军落泪。那孩子饿得不行,却拒不接受陈赓的青稞面,认为首长年纪大些更需要食物,还拍拍自己身上的干粮袋强撑着说“你看,鼓鼓的嘛”。陈赓离开后在路上回想,觉得事情不对头,折返去找那个小红军,他已经倒在草地上去世了。陈赓为此狠狠打自己嘴巴,到晚年一直内疚在心。这故事陈知建倒是从父亲口里多次听过,后来随着媒体报道和写入教科书而广为人知。

 

  陈赓前后收留抚养过30多个孩子,有烈士后代,也有国民党将领后代。陈赓对他们生活上尽量照顾,学习上鞭策有加,有时不乏严厉。有个孩子到陈家时已经快20岁,全国解放,家庭相对稳定下来,陈赓即命令他进学堂,从零开始学习。尽管他学得很吃力,但是最终学有所成。

 

  陈知建的曾祖是练家子,做过湘军将领,在家乡建过养老院。陈赓喜欢收养孩子,也是家风浸染的结果。陈知建受先辈影响,小时候也找武术高手拜过师,好结交朋友。

 

  “我父亲在外是作战好手,回到家就是一个普通的慈父——当然,这主要是对那些收养的孩子而言。我本人对父亲只有绝对的敬畏。”陈知建说。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