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变后蒋介石第一反应:后悔!
核心提示:按照蒋介石的叙述,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是后悔,觉得自己早先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致日本丧失谈判耐心而决心展开攻击。
今年是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爆发75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不少西方人士认为,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蒋介石欣喜若狂,因为蒋介石早已丧失战斗意志,因此美日开战一直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事件。事实到底如何?
第一反应是后悔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的态度异常关注。早在日本尚未发动攻击之前,他已经主动地向胡适大使提出警告,万一美日战争爆发,他希望中国领袖及人民群众能够自我克制,避免公然庆祝。
然而,罗斯福的这种顾虑,与其说是基于对中国的了解,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偏见。资料显示,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似乎完全没有想到美日之间会突然爆发战争。按照蒋介石的叙述,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是后悔,觉得自己早先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致日本丧失谈判耐心而决心展开攻击。
对于罗斯福经由胡适传来的警告,蒋介石不仅感到不快而且大为不解,何以像罗斯福如此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不能超越典型西方人对华人的优越感,居然以为中国人对美国的被突袭会幸灾乐祸。在蒋介石看来,也正是出于这种白人优越感,才会使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的攻击都疏于防范,以致一败涂地。
事实上,在中日两国四年多“战而不宣”的日子里,国民政府一直希望能够争取到的盟邦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如果苏日开战,即刻威胁到中国境内的日军。
同盟国的“局外人”
根据蒋介石的看法,同盟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盟邦机制,协调共同作战。但他马上就发现,盟邦仍然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盟友,根本不屑把他们的防务计划告知中国。 12月10日,当中国政府接到情报,日本不久将同时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亚、泰国和婆罗洲时,蒋介石赶紧把情报转送给英美两国,并主动提议中国军队开赴这些地区去和英军并肩作战。 12月11日,蒋介石再度警告英国,日本随时可能攻击香港和新加坡,并建议中英两国应尽速拟订联合防务计划。然而蒋介石不久即发现,原来美国、英国和荷兰三国早在1941年中期就已经安排了共同防务,但对中国却秘而不宣。
等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约定在华盛顿会商时,盟邦排除中国的迹象就变得明目张胆了。因为在这个会议里,英美两国不但制定了有关全球作战的大方针,而且成立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机构,一是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二是军火分配局。这两个机构都将对中国的战局产生重大影响,却都不允许中国派代表参加,也不向中国政府通报会议讨论的事项。尤有甚者,这个会议还径自宣布成立中缅印战区,事先也都未曾和中国商量。尽管蒋介石内心对此感到强烈不满,但是为了维护同盟国的团结形象,他还是对英美的决定加以隐忍。熊式辉的“噩梦”中国加入同盟国后,作为世界反侵略宣言的签字国之一,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四强(美英苏中)之一,这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重大外交里程碑。然而大部分学者却把这一事实,解释成是罗斯福总统对中国的恩赐。
事实上,罗斯福这样做是出自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精准盘算。当时,印度的甘地公然宣称不与西方合作,而在东南亚也有相当一部分当地人士热烈响应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号召。这些发展都让中国成为整个亚洲地区唯一旗帜鲜明地反抗法西斯的国家。当然,更现实的考虑是中国已经拖住了超过50万以上的日军。因此,西方国家在它们自己危急存亡之秋,才接受中国加入同盟。
罗斯福在1942年1月邀请中国派遣军事代表团常驻美国。蒋介石把罗斯福的邀请当作一件大事,几天之内就任命亲信智囊熊式辉为代表团团长。然而,几乎从一开始,熊式辉的处境就陷入一个无止境的噩梦。登上横渡大西洋的美国军用飞机时,机组人员要求中国代表团成员坐到机舱后方,因为较好的前舱位子是专为白人所保留。他们在美国南方迈阿密市着陆后,又被塞进火车里一个狭小的包间,因为大包厢只供白人享用。即使抵达华盛顿之后,当他们去一家犹太人经营的理发店理发时,店主拒绝为他们服务,理由是他们是有色人种。对于中国要求参加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一事,马歇尔则干脆拒绝讨论。熊式辉没有办法,只有求助于第三者,如拉铁摩尔、居里、胡适大使,乃至宋子文。但最终均无功而返。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