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陈寅恪在柏林被打:对手辩论不过挥拳就打
核心提示:后来,由于政见不同,周恩来和曹谷冰等人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当成共产党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
一个学者,学问与人格被同时代人钦佩,又受到后人仰慕,而且几乎没什么反对声音的,近代学人中,应该只有陈寅恪了。
陈寅恪打小是个“读书狂”,用他自己的话说,“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要说他们那一代学人,国学根基几乎都不错,不少人都能背诵“四书”,但陈寅恪却能背诵大部分《十三经》,这就令人膜拜了。晚年目盲之后,陈寅恪仍能写书授课,靠的就是这份儿“童子功”。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对于搞文艺的人来说,这话一点儿不错,但放在史学家身上,就不一定对了,二十郎当岁就成史学家的天才,似乎还没有诞生。陈寅恪在他交游的文人圈子里出名,大概在30岁左右,但在学界真正成名,则是在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职之后,那年他已是奔四的人了。
那么,陈寅恪成名之前又做过些什么呢?
25岁那年,陈寅恪受江西省教育司邀请,担任留德学生考试阅卷人。这大概是青年陈寅恪的第一份工作,干了两三年,由于工作辛苦,看卷子时间太长,得了痢疾,又缺乏医药,几乎不治;后来还患上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毛病。不知道是不是判卷子的这段经历令他过于苦恼,后来陈寅恪当考官时,很喜欢拿一目了然的对对子作为考题。
转过年来,陈寅恪在北京给蔡锷当了一段时间秘书。蔡锷十四岁时考湖南时务学堂,成绩不佳,本来不能录取,但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念蔡锷年纪小,就破格录取了他。按说陈寅恪虽是读书种子,但似乎不是秘书的第一等人选,蔡锷请他当秘书,或许是因为自己和陈家之间的渊源,想报答知遇之恩。可惜没过几月,蔡锷离京出走。陈寅恪这秘书也就“下岗”了,转而担任教育部的“欧文编审”。
当时,鲁迅也在教育部任职。要说陈寅恪和鲁迅也算有缘,昔日是东京弘文学院里的留日小伙伴,日后都是民族文化的大柱大梁,还都在教育部做过小小公务员。不过两人成名后,都没有详述这段经历。如果不是鲁迅的日记中记着:4月6日,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我们可能都无法知道两颗文化巨星原来还有过亲密接触。
1916年,谭延闿任湖南省长兼督军。谭也是陈三立旧交。陈寅恪也被聘请到湖南做了一个“股长”。这段经历,对陈寅恪治学产生了影响。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到档案的重要性,说起当年在长沙天天看档案中的交涉案例。“涉外交涉,不仅须熟悉条约,且须知道过去交涉案例,临事不致仓促应付,贻误事机”。第二年9月,谭延闿去职。陈寅恪也随之辞去交涉股长的职务。谭延闿临走拨出一笔钱,安排陈寅恪以考察国外的教育财政事宜的名义出国留学。按照计划,和陈寅恪一起出洋的还有两人,一个是总务科长林祖涵,也就是后来中共元老林伯渠,另一个是教育科长熊崇煦。不过,林、熊二人最后都没去成,只有陈寅恪在1918年年底顺利赴美,进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希腊文。
过了两年,陈寅恪又去了欧洲,在柏林大学研究梵文及东方古文字。这时的陈寅恪已经在朋友圈里有了不小的名气。那会儿要是有微信,我们就能看到,经常给陈寅恪的奇谈妙论点赞的人有吴宓、陈西滢、李思纯、宗白华、傅斯年、姚从吾等一大批民国文坛的明星,还有后来民国政坛的风云人物青年党领袖李璜、曾琦。
又或许,还有周恩来。在柏林时,有一天晚上,陈寅恪走进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和周恩来、曹谷冰等几人相遇,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后来,由于政见不同,周恩来和曹谷冰等人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当成共产党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之中竟误入了老板娘的房间,二人把门关上,用肩膀拼命抵住,任凭外面如何叫阵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氏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方才出来。
陈寅恪出身官宦世家,本可利用家族的政界资源,踏上仕途,成为名符其实的“官二代”,但他最终没有走这条路,而是坚持在学术文化圈耕耘,成为了钻石级的文化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