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突破航天密封材料 其生产加工属国外绝对机密
“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没有凤凰涅槃的结果。”全国人大代表、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嘉近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谈到自己对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感受。作为一家军工配套企业的负责人,她认为,把产品档次和质量提起来,满足市场更高的需求,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位于四川自贡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被简称“晨光院”,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化工新材料研制生产的骨干企业和国防军工配套单位之一,主要从事有机氟、有机硅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经营。公开资料显示,“晨光院”先后为我国卫星、火箭、潜艇、“神舟”、“嫦娥”等国防工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新材料。李嘉向《环球时报》透露,“晨光院”的产品除了能用于电气元件的灌封材料,被用作火箭、飞机的防护涂层,还被用作核反应堆的防辐射屏蔽材料。比如,载人航天器返回地面的时候,外表温度达到几千度,表面要有一层耐烧蚀涂层,这些材料很特殊,需要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保护航天器内部不受损。“我们研发生产基础材料,解决应用所需。”李嘉表示,由于涉及军工配套,对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比如用在火箭推进器上的一种密封材料是保证安全的核心部件,如果出现泄漏就会机毁人亡。”
过去中国工业的落后很多是因为材料落后,材料性能不行,加工后无法达到工况要求。“在当下国际大环境中,我们不能受制于人。”李嘉表示,有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密封材料,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工艺都是国外企业的绝对机密,不可能卖给我们,我们只能从零开始把原材料做出来,再结合应用加工研究一步步进行改进,用了近十年。虽然现在各种性能测试完全过关,但要装载使用,还要经历非常严格的测试和评价过程。“我们有位老专家70多岁了,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他的爱人患了肺癌,他却放弃了陪伴家人,多年来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有一个工序精度要求很高,进口生产装备要价好几千万元,我们后来采购了几百万元的国产装备,对装备进行改造升级,最终在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达到国际水准的产品。”
随着“壮士断腕”的转型升级,从一些军工产品衍生出来的民品,带来了丰厚利润。“前两年转型初期,我们压力很大。我们不但要生存,还要跟国际一流企业抗衡,拿什么去抗衡?唯一的答案是产品质量。前年我们下决心把落后装备关掉一半,咬着牙勒着裤腰带往一个技改项目里投了几千万,搞装备升级改造。结果去年技改完成后,产品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我们尝到了技术进步的甜头。”李嘉说,“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的理解是,政府给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减轻企业负担。而企业要在各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发挥‘70多岁仍坚守岗位’的大国工匠精神,以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