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为何在互联网时代泛滥?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世界历史,地域之争,地域歧视

  卡·尔马克思

  这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人类终于定居下来,这种原始共同体就将依种种外界的(气候的、地理的、物理的等等)条件,以及他们的特殊的自然习性(他们的部落性质)等等,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讨论自然环境对社会风俗影响的时候举例说:“你们可以看到,法兰德斯(包括法国北部以及比利时、荷兰一部分)人的气质的确是在富足的生活与饱和水汽的自然界中养成的:例如冷静的性格,有规律的习惯,心情脾气的安定,稳健的人生观,永远知足,喜欢过安乐的生活,讲究清洁和舒服---主要特征后果深远,连城市的面貌都受到影响”。

 

  这种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彼此所需要的那种“标签”更加的特征化。这进一步刺激到了彼此的“我群意识”,人们会在对比中产生“我们原来是这样的,他们原来是这样的我们和他们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便是孔子强调的“披发左衽”,其实只是发型和衣服穿戴的不同而已,但是孔子在强调华裔之辩的时候需要这种“标签”的“区分”来划分华夏与夷狄的的种族差异。而地域歧视其实同理,稍微注意点就会发现,几乎每次地域歧视一个特定族群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标签”对这个族群进行定性。例如歧视上海人是“排他”“小气”,北京人是“吹牛”“自大”,广东人是“什么都吃”“暴发户”等等。

 

  而到了今天,人口流动不似过去那般遭到严格限制,交通更是随着基建的发达而便利了许多。哪怕是自诩为高大上的北上广深,一个偏远乡村的人只要到城里买上一张火车的车票就能随便去。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的普及,无论你是一线都市的原住民,还是偏远山区的农民,只要有点钱配置一台链接网络的电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大量信息。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地域文化不同所造就的差异和偏见是可以消除的。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