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治污逻辑:被发现了才是污染,没发现就只是日常

  有一类新闻,是无需复盘、一目了然的——污染。

  雾霾高发、灰暗混沌的冬天过去了,新春新气象的华北大地迎来了新的问题:五颜六色的超大工业废水渗坑。

  事情的起因,是4月18日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发布了他们在华北地区进行工业污染调查期间的发现,航拍获得的图片触目惊心。

  超大渗坑一处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面积大达17万平方米。废水呈锈红色、酸性。另一处在同一个镇上,面积约30000平方米。废水同样呈锈红色、酸性,由于存放时间长,已大量渗出。第三处位于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镇佟家庄村,面积15万平方米。

  稍微学过中学化学的人都该知道,PH值为1是个什么概念。

  渗坑本是农村一种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方法,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过滤和降解少量污染物。可是这十几万平米的面积,和很有可能没做预净化就排放的情况,早已让这些污水大大超出了土壤本身的降解能力。

  换句话说,这酸水很有可能已经、以及未来的归宿就是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不知不觉潜入华北地区居民的吃喝拉撒中。

  新闻曝光后,大家自然是愤怒了——谁干的,谁负责的,都给我抓起来!

  但尴尬的是,政府早在4年前就知道是谁干的了,而且违法者也已经被绳之以法了。

  河北省大城县官方回应称,渗坑污染系由该县旺村镇村民李某某叔侄将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2013年5月28日,大城县公安局对该案立案,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虽然两人之力是如何倒出了17万平方米废水让吃瓜群众生疑,但更紧迫的问题是——人都抓了四年了,污水怎么还在啊?

  其实政府是在治的。2014年,大城县是把这两个大渗坑外包给公司进行治理的,可是这俩公司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一个是治完达标后反弹了,一个是压根没达到要求,为此政府还把后者给起诉了。

  因此这几年间污水的治理反反复复,但没有起色。

  2016年底,大城县政府将两个渗坑治理工程列入2017年县政府重点工程,预算3848万元。然后……然后似乎也没什么然后了。根据《联合早报》的实地调查,虽然渗坑边立着“治理中”的告示,但并没有发现现场正在治理、或是要治理的痕迹。

  但是现在事情闹大了,转机就来了。

  18号发的文,当天晚上大城县的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就组织了详细调查。第二天国家、省市环保部门就来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县长领导的渗坑治理领导小组也已经建立起来了。

  政府和治污公司扯皮了三年的事情,仅仅一天多的时间,就突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突飞猛进的进展。

  这剧情仿佛有些眼熟吧——和微博报案、社交网络治国一个道理,当问题被放到网上、被更多的网友看见了,舆论的批评声响亮起来了,污染才是应该被解决的问题,否则就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拖拖拉拉、装聋作哑。

  大概这叫“薛定谔的污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