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灰色产业屡禁不止?怎么办?
境外旧服装是我国明令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也是打击“洋垃圾”非法入境的重点目标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规定:逃避海关监管,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或者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危险性固体废物、液态废物超过五吨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以走私废物罪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为什么这条灰色产业链还能一直存活,甚至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一位执法人员透露,目前走私旧服装的运输手段越来越隐蔽。海运查得很严格,不法分子就钻陆路运输的空子。碣石镇小作坊加工的旧服装,大部分是用大货车从广西运过来的。货物通常伪装成布料等,还带有完备的手续。
海关截获的洋垃圾、旧服装
在打击“洋垃圾”走私的高压态势下,旧服装市场也化整为零、分散经营,并开辟新的走私路线,通过分段实施、专业操作,实施跨境跨关区“迂回”走私,以逃避海关打击。而且,犯罪团伙的运输路线也更加多变,跨区域线路,链条长,证据链闭合难度大,查处困难。
尽管我国早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10多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一方面对垃圾流向的规范还较少,也没有完整的监管配套细则,这无疑为“洋垃圾”入境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规定如何处罚等均不完善。由于缺乏执法依据,一些地方保护伞仍未破除,多年来整治效果有限。
此外,“洋垃圾”的整治涉及到工商、卫生和公安等多个部门,对经营“洋垃圾”的监管,只有工商一个部门进行监管,显得势单力薄,效果不明显。 消费者而言,一些人警惕性不高,或不清楚此类衣服来源,或对其危害意识不够,常常到店铺购买此类衣物,成为不法贸易受害者的同时,也促进了此类买卖的扩大。公开报道称,即使在冬季也有一阵霉味扑面而来,成堆的衣服直接散堆在地上,顾客就在其中“淘宝”。
对消费大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范自保意识,才不会轻易去买害人的垃圾洋服装。当然这并不是根本措施。切断利益链条是控制“洋垃圾”进口的有效方式,不仅要把紧入口,还要堵住下游。
海关作为垃圾流入市场源头,必须遵循《进口废旧物品卫生检疫管理规定》法律法规,严密巡查,加强监管,起到堵源截流的作用。严防把关的同时,还有严查市场上正在流通的服装洋垃圾。
网络平台与工商和卫生部门需组成合力,同时提供有奖举报线索,对产品追根溯源,对于昧良心赚钱的商贩严打的同时,顺藤摸瓜揪出背后的“大鱼”。
总之,我国不是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对于国外企业的这种恶劣行为需坚决说“NO”!必须实施综合治理,先完善相关法律,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联合整治,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取缔非法旧服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