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丐帮已经走向国际化了 疑有组织从中分成

中国丐帮已经走向国际化了 疑有组织从中分成

  茨厂街附近一名老者靠吹口琴行乞

  吉隆坡茨厂街行乞的人乞丐

 

  吉隆坡茨厂街,天还没有大亮。一间旅社的楼门打开,几名来自中国的行乞者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他们即将搭上驶向城市各处的公车,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2016年10月,马来西亚当地媒体报道称,组织严密的"跨国丐帮"从中国多地向马输送"资深乞丐"。随后不久,当地警方采取行动,破获了一个有组织的行乞团伙,抓获团伙首领1人及多名负责接送行乞者的司机。

 

  时间过去月余,警方行动的余波犹在,中国行乞者的身影并未绝迹。他们继续小心的穿梭于街道店铺间,希望能被施与钱财。

 

  在这背后,"组织者"的身影若隐若现。但行乞者中的一些人并未道出被逼迫的意味,而更多出于自愿的选择。过往生活的窘境,以及马来西亚当地民众相对宽容的施舍态度,都让他们流连于此。

 

  抓捕

 

  马来西亚警方的抓捕始于马六甲,终于茨厂街,老彭很庆幸,那天早上"开工",他鬼使神差的走向了和平日相反的方向,躲过一劫。

 

  近两个月前,马来西亚媒体那次关于中国乞讨者的暗访,始于马六甲,终于茨厂街。这里也曾是早年当地华人的聚集地之一,如今是吉隆坡著名的旅游景点。

 

  12月末的一个下午,前往茨厂街的游人依然不绝。离主街不过数百米的天桥下,一阵口琴声传来,是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吹琴的是位黄皮肤的老人,佝偻着背、斜跪在地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里,总有些人会被他吸引了注意。

 

  记者注意到,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老人面前的盒子里又多了几张小额的马币。有人递钱时,他拱了拱手,小声用标准的中文说"谢谢"。

 

  除此之外,老人再无多言,上前试着用中文询问他来自哪里,只是用手拍拍装钱的盒子,就把头扭向了一边。

 

  同住在茨厂街边上,老彭(化名)听说,天桥下的老人第二天就坐上了回大陆的飞机。老彭自己倒是大方的承认了中国人的身份,以及在这里行乞的日子,他也理解其他行乞者对身份的躲闪,"警察现在是真的抓人。"

 

  一个多月前的清晨,当地警方堵住了两边的路口,对茨厂街上一家旅店的"行乞团伙"采取行动。

 

  老彭(化名)很庆幸,那天早上"开工",他鬼使神差的走向了和平日相反的方向,由此"躲过一劫"。

 

  转眼到了年底,警方行动的余波尚未散尽,老彭和"同行"们的行乞生活仍在继续下去。

 
中国丐帮已经走向国际化了 疑有组织从中分成

  老徐在一个华人聚集的茶餐厅乞讨

  开工

 

  行乞者们是茨厂街上最早醒来的人群之一,天未放量,他们已鱼贯而出,分散到街南公交站的各个站牌下……

 

  清晨6点刚过,行乞者们是茨厂街上最早醒来的人群之一。一间旅社的楼门打开,几个人影鱼贯而出,老彭的同乡老徐(化名)也在其中。

 

  老徐左边那空荡荡的裤腿被挽了起来,拄着双拐速度慢了不少,他很快落在了队伍的后面。当走到茨厂街南面的公交站时,一行其他人已经分散到了各个站牌下。

 

  几条线路都是老徐和"同行"们摸索出来的,初到大马时分别各坐上一次到终点站,仔细看着沿途哪里餐馆、商店密集,就是理想的行乞地点。

 

  当老徐开始等车的时候,老彭也已经收拾停当,拄着拐杖离开了租住地,他去往了茨厂街北面的公交车站。行乞者们住所自茨厂街中心分布到外延,老彭路上还遇到了同样拄着拐杖的"同行"。

 

  来人问他"今天去哪开工",这是之间的一种"默契"。不然即使到了地点看到已经有人行乞,自己也要改去他处。老彭对记者说,只有一些初来乍到的不懂规矩,才会因为争抢"地盘",起了矛盾争执。

 

  临近7点,老徐搭上了公车,刷了当地的公交卡、选了个靠门的位置坐下。中间倒了一次车,一个小时后,天已经大亮,他也到达了这天的行乞地点。

 

  道路远处是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餐厅,里面用餐的多是当地的华人面孔。餐厅服务员似乎对老徐的出现并不陌生,没做什么阻拦。

 

  老徐在每位食客面前站上几秒,不多说什么,只是晃动着小碗、让里面的硬币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一圈转下来,没人有掏钱的意思。他正要离开前往下一家店铺,一位吃过饭的老人跟了出来,递上张小额的马币,老徐笑着向对方点头致谢。

 

  老彭有时候挺为老徐鸣不平的,老乡腿有残疾,一天走不了太多地方,一两百马币在行乞者里不算什么"大户"。反倒是有的身体健全的妇女,凭着腿脚勤快和一张巧舌,每天的收入是老徐的几倍。

 

  至于自己,老彭因为年轻时的爱好,有乐器上的特长。他行乞时会带着吉他弹上一段,跟家里人也说是在马来西亚"教着音乐"。有旁观的人会说,老彭这是"卖艺",和"乞讨"不同,这是他最爱听到的夸赞。

 

  但老彭的收入也并不理想,他形容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像其他行乞者那么勤快。有时他会念叨起那些收入不错的"同行",带着点羡慕,"以前有个当地老头吹笛子,围着茨厂街转一圈就能挣个五六百。"

 

  来由

 

  老徐家乡的县城,本就有外出乞讨的"传统",有人在东南沿海行乞,听说马来西亚这边赚钱容易,便就此传播开来。

 

  老彭在外漂泊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他年轻的时候。20多岁那年在北京打工,想着"去外面看看",老彭逃票上了一辆开往俄罗斯的国际列车。

 

  三年前老彭到了吉隆坡,初衷是为了挣钱,但后来被人带进了赌场,还借去了几万块钱,才落入了窘迫的境地。

 

  恰逢那时老彭当矿工时落下疾患的伤腿发作,这也成了他日后拄着拐杖行乞的理由。从那时,当地好心人看着他艰难行走的样子,便把钞票递到了老彭的手里。

 

  老徐来国外行乞的理由则简单了很多,在老家时遭遇车祸,失去了左腿,妻子就此离婚,留下20来岁的女儿在外打工。老徐没了生计,经同乡介绍,来了马来西亚。"毕竟希望日子能过得好些。"

 

  他再三向记者强调,行乞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老家本就有外出乞讨的"传统",有人在东南沿海行乞时听说马来西亚这边情况不错,便就此传播开来。

 

  " 来这不都是为了挣钱吗。"老彭和老徐都把各自的初衷归结于生计,几年前媒体对他们家乡的一次探访,则得出了更深层的原因。

 

  那一年,当地一个县城十几名属于文盲、半文盲甚至身有残疾的老人来办理签证,前往东南亚几国"旅游"。工作人员觉得不对劲,调查之下才牵出一个涉及40多人出国乞讨的群体。

 

  记者到当地探访,有过出国乞讨经历的老人涨红着脸不愿开口,但邻居们谈起来却带着羡慕,"挣了好几万,还盖了新房。"

 

  当地外出乞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而走出国门也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原因无外乎庄稼遭了灾害、经济困难,又或是儿女出外打工,老人的赡养生计成了问题。

 

  面对记者的采访,政府工作人员直言这是件"抹黑"的事,事关形象问题。即使可以改善生活,也不愿有类似的行为出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