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私募规模19万亿吃霸王餐 投资人赔钱还缴管理费

  尽管2016年的资本市场大幅动荡,但从基金规模上看仍然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公募基金截至去年底已经突破了9万亿元整数大关,而私募基金也以10.24万亿元的规模首次超越公募。

 

  但在机构们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看到却是多数投资者的连年亏损,而这里所说的亏损不仅是由于市场行情不好导致的业绩亏损,还有投资者被动缴纳给基金公司的管理费。也许有人说会,让专业的人帮助投资当然要付给其相应的报酬,这在投资者盈利情况下也是理所应道的,可问题是如果在投资者亏损的情况下依然要付出管理费,那这种“管理费”似乎已经变成了霸王条款。

  公募规模创新高 业绩差强人意

  2016年刚刚结束不久,公募基金的最新规模统计已经新鲜出炉,数据显示,尽管去年的资本市场行情不济,但仍然没有阻挡投资者进场淘金的热情,这也使得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规模更上一层楼。

  根据天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各类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达到91367.46亿元(含联接基金),首次跨过9万亿大关,创下历史新高。与2015年末相比,过去一年公募基金规模全年增加9448.19亿元,增幅高达11.53%。

  其中,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大量委外资金开始转投债券基金,使得债券基金搭上委外东风,因而该类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资产净值规模上都增长迅猛。统计显示,截至去年末,债基规模为19140.58亿元,增长了11361.52亿,增幅高达146.05%。而保本基金、QDII基金过去一年规模也分别增加了1693.77亿元、327.20亿元,显示出机构投资需求的迫切。

  不过,由于2016年A股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垫底,从而导致公募基金整体收益水平(尤其是权益基金)无法和2015年相比。去年主动股票型基金冠军的年化回报仅为17.96%;而混合型基金冠军的年化回报也仅为29.85%。与此对应的是,有大批跌幅靠前的基金都轻松超越20%的跌幅,令大多数投资者颗粒无收。

  从总体上看,2016年上证指数跌了12.31%,创业板指跌了27.71%,沪深300指数跌了11.28%。某券商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2016年公募基金中,标准股票型基金净值年度增长率为-12.27%,偏股型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4.66%,股票上限8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2.23%。

  这还只是平均增长率,如果从跌幅的绝对值来看,则更加触目惊心。拿股票型基金来说,去年下跌前四位的跌幅全都超过了30%,包括工银创新动力股票、中银新动力股票、工银互联网加股票、招商移动互联网产业股票。而其余跌幅前二十名的基金也都超过了20%。混合型基金在仓位配置比例灵活的机制下,跌幅也自然被放大,前五名全都跌超40%,包括大成消费主题、国联安主题驱动、北信瑞丰无限互联主题、中海分红增利、平安大华智慧中国。就连平日里一向稳健的债券型基金,也有三成产品在去年年尾的下跌行情中收益告负。

  有分析认为,公募基金业绩下滑较大,一方面大量公募基金持有中小创股票比例较大,换仓较晚;另一方面,货币基金去年缩水以及债市波动等对公募基金影响也比较明显。

  收取管理费不手软 基民活该双重损失?

  然而即便大批公募基金并没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但却仍然毫无顾忌的坐享着管理费收入。

  据悉,公募基金公司的收费内容主要为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公募基金的合作机构一般都是大型商业银行(俗称代销渠道),通常申购费归代销渠道,也就是管理费的30-50%归代销渠道,赎回费基本主要归基金资产。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都有剩余的管理费支付运营成本。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据管理规模收取一定比例管理费。资产管理规模越大,管理费提成越多,这也是公募基金一直热衷规模排名竞赛的内在逻辑,而这一机制也一直被投资者和诸多业内人士所诟病。

  去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10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基金2016年上半年亏损了2322亿元,但根据无论公募基金产品是赚钱还是亏损,基民都要支付运作费用的机制。天相投顾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用合计收取了324亿元,与去年同比持平,试问这样的机制合理吗?

  诚然,投资者购买基金之后委托关系就确定成立里,而付给专业机构一定的费用,让其为投资者管理资金也是合情合理,但核心问题是,投资者让专业人士管理自己的资金,是要为这些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付出费用,多数投资者还是心甘情愿的。但如果最终的管理结果是亏损的话,那投资者干脆自己亏好了,何必要花钱请别人来亏自己的钱呢?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快四十年了,在绝大多数行业都市场化的今天,资产管理行业还实行着这种不合理机制,只能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还不够彻底。

  更可悲的是,在这种不合理机制下,不少基金公司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损害投资者利益,或者轻业绩重规模等现象,不仅阻碍了该行业的自身发展,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作为一种低门槛的普惠金融理财产品,在面临激烈的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中,公募基金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绝对收益水平上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规模和管理费提成。毕竟,未来的大资管格局下,私募、公募、信托、保险资管、期货资管等的界限将会更加淡化,谁能赢得投资者,还要靠业绩说话。

  私募规模超公募 业绩优势不明显

  在私募基金领域,虽然国家的管理制度上不允许其公开销售基金产品,但也并不妨碍该行业的高速发展。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已备案的私募基金认缴规模10.2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27.2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的整体规模首次超越公募基金。但一向标榜按绝对收益收取费用的私募行业在过去一年里的业绩也不甚理想。

  据统计,2016年私募基金受开年熔断影响,在1月损失最为严重,平均亏损为10.44%,行业内仅9%的私募产品获得正收益。但全年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约为-3.75%,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6.72%,在各策略中排名垫底。

  根据媒体去年底报道,尚雅投资、鸿道投资去年多只产品的亏损在17%-30%;武当资产有十几只产品亏损10%-31%不等。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尚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是第一批由公募基金经理创建的阳光私募公司。董事长石波曾任华夏基金投资副总监,总经理常昊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股票投资总监。

  据媒体报道,尚雅投资旗下共有阳光私募基金产品24只,银行理财产品4只。去年以来,在18只已公布收益的产品中,18只产品的收益均为负。其中,有12只产品的收益为-20%以上,亏损严重。

  另外,鸿道投资旗下共有阳光私募基金10只,银行理财产品3只。今年以来,在9只已公布收益的产品中,除了鸿道1号有6.08%的收益之外,其余8只产品的收益均告负,且亏损均在15%以上,鸿道2期亏损最大,为-29.10%。

  就连号称“中国巴菲特”的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近日也被糟糕的业绩弄的焦头烂额。据悉,一篇《但斌私募亏成翔:被指心口不一其价值投资言论遭质疑》的文章引起了财经圈强烈关注。该文指出,但斌旗下有25只正在运行的基金,2016年仅一只飘红,收益率也仅为1%,其余24只全部亏损,有3只产品亏损在20%+,最严重的汉景港湾3号,负收益率达23.40%。

  而随着其在微博中的澄清,媒体也注意到,但斌的产品2016年亏损其实并不算太差,平均亏损幅度在5%左右,部分净值表现不好的产品亏损主要来自于2015年。不过,考虑到但斌一直看好的“价值投资”股票——贵州茅台年涨幅达到53%,其管理私募却出现亏损,这确实落差太大。

  事实上,去年很多私募大佬都折戟A股,淡水泉投资赵军、星石投资江晖、和聚投资李泽刚、展博投资陈锋、重阳投资裘国根等均未能取得正收益,上述大佬公司的管理规模均在百亿以上。

  行业参差不齐 坑害投资者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私募基金业绩报酬提取方式,最流行的是高水位提取法,比较净值是1。即在基金开放日只要创新高即可对高出部分提取固定比例的业绩报酬。这种提取方法较简单,目前许多私募基金合同也还是这样的设计。

  另一只是直接采用计减份额的业绩报酬提取法,同时约定好提取时点。提取时点为固定提取时点(非基金开放日,一般每半年一次或者每年一次)、收益分配日、份额赎回日和合同终止日。这样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私募基金管理人较频繁的提取业绩报酬,或者是造成私募基金投资人未获利,基金管理人却获利颇丰的反差。

  业内人士表示,私募基金的投资人一般要将盈利部分的20%分给私募管理人,这也是国际上私募基金业绩提成的通常标准。

  不过,该行业由于参与的公司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导致了很多纠纷不断上演。比如,在2016年早些时候媒体曾报道,巨杉资产与富安达基金合作发行的结构化产品巨杉鸿6号成立一年后遭遇亏损,严重时亏损幅度多达50%。有投资者称,巨杉资产曾通知客户补仓,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改变产品继续亏损的情况。而且还要计提管理费和利益,且故意不公开产品净值,也不披露产品运作情况。

  另外,猛犸资产旗下发行的私募产品在去年7月至12月期间的业绩高点提取了3次业绩报酬,此事被曝光后受到市场各方的关注,甚至基金业协会也高度重视,并按程序启动了调查工作。投资人质疑基金管理人使用了极为隐蔽的“缩份额法”计提业绩报酬,手法属于非常规操作,不符合合同约定,同时也完全没有任何信息披露。

  实际上,猛犸资产提取管理费只是私募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私募基金通过“创新”方式公开募集、突破200人的法律限制、人为下降投资起点、虚假宣传、基金不透明等违规违法行为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私募基金业,牛市里大家都可以活下去,但在熊市里,能把产品净值做高的私募就凤毛菱角了,这样的情况下单靠盈利提成的方式肯定无法养活多数私募基金,然而既然机构们选择了在这样的行业里拼杀,就要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投资,这本来就是高淘汰率的行业,只要监管层把规则制定的越来越细,让无力生存的私募基金顺利出清,这个行业自然就会形成自身良性循环。总而言之一句话,让投资者决定谁该活下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