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

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
 

  大陵山楼观台老子像

  这段文字所指的旧志,指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所修《周至县志》。这次修志之前,周至县曾经6次修县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王三聘创修《周至县志》,此后,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二十年(1681)、雍正二年(1724)、雍正十年(1732)、乾隆十四年(1749)的在任周至县令(知事),均编写了《周至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所说的《旧志》即指明清年间的这6部县志,都记载有老子葬地吾老洞的文字,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杨仪修志时,这段文字是从旧志上转录下来。此时距明王三聘创修《周至县志》已经222年了,各志均采信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的记载。

  清末地理学家刘玺侯所著《六朝石墨集》记有吾老洞碑。他在《续终南仙境志》中记有吾老洞:“从树上遥窥,洞中深窈昏黑,须秉烛前导,乃得缘蹬下。仰观四壁,方广不及丈,而奇石嵌空,浪蹙云崩,骇动心目,右穴如五斗盎者,深入无底。左穴如盘盂,阴风冷然者,石函也。”

  1992年笔者主编的《周至县志》在《楼观台志》中记有吾老洞: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水经注》载:就水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大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洞口高2.40米,深不可测。据现存吾老洞的明万历四年(1676)《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等,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重修。吾老洞口高2.4米,行约6米,有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90余人。直下再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冷风袭人。

  上述文献记载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自周代至当代,形成的文字链条,是完整严密的。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