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比较淡定
毕竟阻挡不了噻
周老师(成都市北大附小):班上传纸条示爱的同学非常多,公开关系的也有好几对。而且有些男孩子还会时不时地给小女友发微信红包,一发就是100的,别的同学都表示很羡慕。这种情况太多了,不奇怪。要是家长发现哪个女娃娃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头发咋个梳、咋个打扮、衣着喜欢妖艳儿的、每天对着镜子照啊照的;男娃儿开始注意自己的发型、穿戴,也是在镜子前晃来晃去的,就要注意了,孩子多半是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李老师(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小学最多只是一种朦胧的好感,而且这种好感是很容易转移的,今天喜欢的是甲,明天可能又是乙、丙……我们老师肯定不会支持,但是不建议社会、学校、家庭将这种现象视为异端,而是应该考虑到小孩子好奇而喜欢不断地探索的天性,视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学校的德育处也会想办法疏导,让孩子自身正确地接受自己的心理变化。
周老师(眉山中学):我教过小学,小学生,尤其是四年级及以下的,即便是有个别“早恋”,多半也是在模仿成年人或是只限于有好感或者是好奇。导致成绩下滑的有,这种情况一般是班主任跟两个娃娃沟通,问题一般也就解决了。解决不了才会通知家长介入,毕竟家长过早地介入的话,反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实也有很多这种“早恋”是属于“促进型”的,双方会一起进步。视情况而定嘛,毕竟阻挡不了噻。
(文内未成年人系化名,图据网络)
专家点穴
让他们轻松自然地相处
刘贤昌(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
德育专家,有专著《教育的灵性追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了一个四年级男生对一个女生的“复杂”感情,而真正让我惊讶的是男生们因为“喜欢”女生占用太多时间来聊这个话题(甚至写了好几千字的“青春日记”)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说危害,确实有,比如说注意力涣散导致成绩下滑等(当然实际的危害也许更匪夷所思),这也是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担忧“早恋”问题的原因。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真正开始关注自己以及异性的阶段,也是一个人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异性的开始。青春期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心理成长教育,是认识自我以及异性关系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生理健康教育,更不是简单的性教育。这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短板。
一味地担忧或不由分说地打压不能解决问题,找对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我曾经给学生们上过题目为“我希望TA能多看我几眼”的“青春期”班会课。为了了解学生对班级男女生现状的看法,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而了解学生对自己以及异性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学生填写:“班级男女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看出了男女生都对男女不交往、很少沟通交流的状况表达了不满,这正表达了他们希望男女之间可以更自然、更大方接触的愿望。至于胡乱传绯闻、跟着起哄、给女生取代号,这只是他们掩盖真相的招数,是因为他们想与异性表达好感又怕别人嘲笑。学生有这样的表现,正反映出学生们真正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
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男女间产生了一种自然而美好的感觉,他们以自己所理解的方式与异性进行一些试探性交往,而这种好感和交往往往被我们大人描述得后果不堪设想,其实问题远远没有严重到这个地步。所以,家长和学校是时候稍微放下对男女生关系的高度戒备而还他们轻松、自然的相处空间了。这样看似是放纵,实质是疏导,“疏”总胜过“堵”。
当然,也需要教会孩子克制,引导孩子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各自的学习和生活,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总之,好的情感+好的方式+好的时间=(可能有)好的结果。
小编提示
需提防“低龄化”性行为
曾有一项调查称“2成小学生承认早恋,11岁男孩已恋爱3年”。也曾经对18岁以下学生进行调查,称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中,2.8%曾发生过性行为,其中有的13岁以前就发生过性行为。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13岁以前发生性行为的比例为0.6%,其中男生为12.9%,而且低龄化性行为在青少年中有增加的趋势。报道指出,父母疏于监管以及不可逆转的社会开放背景、信息多元化(色情书籍、网络色情)等,都会给性行为低龄化带来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