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进行中 看看各地是如何解决“女性如厕难”

 

  规划入手不让公厕“隐身”

 

  林森是一名北京的“跑马”爱好者。平日里,他常常在周末路跑。不过,长时间的运动中,找厕所却成了难题。“正式的马拉松比赛,往往都设有移动公厕方便选手。可是在平时,想找到一间干净的公厕确实不太容易,有时不得不到肯德基‘蹭厕所’。”

 

  日常生活中公厕难寻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城市文明的尺度,我国的公共厕所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从2010年开始,每万人拥有的公共厕所数量却持续下滑。2014年,每万人拥有公厕数量还不到3个。

 

  据有关公厕布局的要求,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应每300米到500米设置一座厕所,一般街道千米内设置一座公厕。但在实践中,这一标准往往难以达到。公厕数量少、空间分布不均,造成了游客“提裤满街跑”的窘境。

 

  规划做不好,建设和管理就很难跟得上。有的开发商、建筑单位不愿建公厕,相关验收单位默认“不建公厕”是潜规则。规划上,不起眼的公厕说省就省;管理上,公厕的运营经费也相对较低。据媒体报道,北京城市二类公厕的定额财政拨款约为每年7万元,而实际运行费用却超过8万元,支付了清扫人员人工费后,有时连水电费都不够。

 

  厕所不大,牵出的却是城市管理的大问题。日前,住建部副部长倪虹表示,我国城市公厕建设要做到新城新区不欠账、老城老区尽快补上。将新建公厕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客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要明确配建公共厕所的数量和建筑面积,并与项目主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业内人士分析,公厕改革需要细致便民的考量,也需要宏观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在做新区规划和老城改造时,对于公厕的投放位置、建设设计应更科学、更便民,才能让公厕不再“隐身”。

 

  短板要补但别豪华过度

 

  公厕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一扇展示文明程度的窗口。今年11月,10家4A级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摘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厕所革命落后”。厕所问题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短板,也是外国游客意见最为集中的“槽点”。臭气熏天、没有卫生纸、设施损坏、没有坐便、缺少隐私等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此外,“臭味公厕”也影响着公众健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显示,厕所环境差会带来卫生隐患: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都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其中痢疾、霍乱等30多种传染病都与粪便有关。

 

  作为厕所革命中的重要一环,旅游厕所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新改建旅游厕所近4万座,累计完成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的69.11%。旅游厕所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如厕难、厕所脏乱差的现象有了显著改观。

 

  而在农村,厕所革命也在逐渐铺开。住建部有关人士称,农村改厕将作为“十三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任务。此前,住建部已在山东、吉林等省启动农村改厕试点,并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百县示范。今年前10月,山东省完成农村改厕354万户,农户使用卫生厕所的比例已接近60%。除了可以显著改善肠道和妇科疾病高发的问题外,农厕改造还可以拉动太阳能、塑料等多个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农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

 

  不过,一些地方在积极建厕的同时,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有城市在公厕设置休息室,用木地板装修,甚至配备液晶电视、沙发、音响和空调,单个公厕就耗资几十万元。在步行街、景区打造豪华五星级厕所,在游客较少的生活区却疏于管理,造成公厕脏乱差。只顾面子,不顾里子的形象工程引来不少的争议。

 

  专家认为,“豪华厕所”和“脏乱差厕所”都是供求错位的体现。公厕作为公共产品,应合理、科学地满足公众需求。公厕等市政设施建设时,应反映人文关怀和服务理念,兼具实用性、功能性、完备性和宜人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