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汉”啥下场?200万大军把侵略者变附属国

  游击战是的技巧是回避、拖延和间接,有说法称游击战是独特的东方战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和越南的共产主义者在游击战争中取得的成功使得这样的说法更为流行。许多人认为毛泽东和胡志明都是直接继承了孙子和中国其他传统战术理念,而不是西方式的强调包围并歼灭敌人的观念。但这是真的吗?看看汉朝和匈奴之间长达40年的战争就知道了谁更善于游击战。本文摘自《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作者[美]马克斯·布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有什么族群特别偏好游击战术的话,那肯定不是中国这样的亚洲大国,而是那些不断掳掠中国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就好像在此前后入寇罗马帝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蛮族一样。在公元前135~前134年,汉朝朝廷内部曾就如何处理匈奴这个极其危险的游牧民族而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中国古代史,汉朝军事力量

  汉帝国的皇帝被称为“天子”,在12万接受过精英教育且能力超群的汉人的辅佐下,统治着约5000万臣民。帝国的首都长安位于今天中国的陕西省。长安人口超过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唯有同时代的罗马可与之比肩。长安拥有蔚为壮观的建筑物,从天子居住的皇宫,到毫不逊色于今日美国任何商场的繁华市场。巨商富贾身披华服美裳,乘坐骏马香车招摇过市。供达官显贵玩乐的除了各种乐队、杂耍和杂技表演之外,还有盛放在精美漆器中的精心烹制的珍馐美味。

  被汉人称为“山戎”的匈奴,作为一个游牧狩猎民族,和汉族的差别相当大。匈奴人来自亚洲内陆,这一地区一般被称为“蒙古”,实际上是现代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和经常被扯上关系的匈人类似,匈奴人的历史也有许多谜点。有一种理论认为,匈奴人有蒙古人种的血统,但没人知道其具体来源。儒家学者声称匈奴“譬诸虫豸虺蜴”。汉朝宫廷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他对于匈奴人“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的习俗感到极为震惊。

  匈奴人在战争方面相比农耕的汉人有着无可置疑的优势。匈奴人以弓马技艺著称,相比之下汉军则主要以步兵和战车为主。虽然匈奴总人口为100万~350万,尚不及天朝大国的一州之地,然而匈奴军队却屡屡大败汉军。汉庭大臣晁错写道:“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在汉军逼近之时,匈奴军只要避其锋芒即可,有时甚至会横跨戈壁滩远遁,而汉军由于辎重笨拙,无法追击匈奴军队。司马迁像西方历史学家一样,用抱怨的笔触描述匈奴:“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这正好进一步证明了当时的中国军队像希腊和罗马人一样,将堂堂之阵的战斗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反对战术撤退。)

  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汉高祖刘邦曾亲身体会过匈奴人的可怕。公元前200年,高祖亲率大军远征匈奴,招致惨败。高祖率领号称30万的大军深入苦寒之地,1/3的士兵被冻掉手指或冻伤。然后,汉军遭到了此前被其蔑视的匈奴军队的攻击。汉军先锋一路追击,却落入了匈奴军队的伏击圈;汉军当时并不了解匈奴军队经常使用的“诈败”战术。汉军被迫向匈奴部落的雄主冒顿单于进献奇珍异宝,才最终得以脱身。

  权衡利弊之下,汉高祖不得不与冒顿单于和谈,双方表面约为“兄弟”,但实际上汉匈双方并不平等。为了乞和,公元前198年,汉朝同意远嫁一名公主到匈奴,同时以粮食、丝绸和美酒陪嫁,这些物品都是匈奴梦寐以求而又无法生产的东西。另外,汉朝赠送给匈奴的岁币也逐年增加,包括每年20万升美酒和924万米的丝绸。汉朝著名的政论家贾谊曾经提出著名的“五饵”论,即用向匈奴赠送奢侈品的方式软化这些野蛮的敌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际援助:“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匈奴就像今天的朝鲜一样,很难从外部加以腐化。汉朝的馈赠只是刺激了匈奴的胃口,而且匈奴人也发现,入寇劫掠不但能抢劫到他们需要的财物,还能迫使汉朝方面增加岁币。况且,即使匈奴单于想要遵守与汉帝国的和平条约,他也没法绝对控制住麾下的各个部落。(后世的美国早期政治领袖在和印第安部落头人的接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结果,汉匈边境的局势持续混乱不堪。在汉人眼中,匈奴人“贪而无厌,入寇频仍”。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