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清军远征尼泊尔 为何英国拒绝援尼抗清

 

  大不列颠与廓尔喀兵戎相见

 

  清廓战争遏制了廓尔喀人向北扩张的野心,这样一来,除了南部平原,没有其他的发泄口可供这个好战的民族发泄其军事热情了。19世纪初期,达到了兴盛顶峰的廓尔喀王国的扩张步伐已向英国人的边境迈进。东印度公司和廓尔喀人首先在靠近尼泊尔南部边境、土地肥沃的特莱平原相遇。廓尔喀人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令时任英属印度总督摩拉(LordMoira)惊呼“廓尔喀和英国之间似乎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和平,除非我们将恒河以北的省份都让给廓尔喀,令恒河成为两国之间的分界线”。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意的从来都是一个如此自以为是的国家不断地向我们展现其实力,并以此来蔑视我们的优势地位的行为”。廓尔喀人在英属印度与西藏地区通商路线上收取买路钱则更令重商主义的东印度公司恼火。种种矛盾叠加在一起,终于点燃了战争的火药桶。1814年秋天,东印度公司以廓尔喀人在又一次边界冲突中杀死了18名英国士兵为由对尼泊尔宣战(1814年11月1日)。三万英军携60门大炮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向尼泊尔腹地推进。而尼泊尔方面竭尽全力,连妇女和儿童都征召到前线,也不过集结了1.2万人,不到英军的一半。但廓尔喀王国上层对这支军队相当自信,许多军官认为,“如果能够在印度次大陆上打败英国人,那么他们的领土和威望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不能打败对方,那么他们还可以守住山地区域,不会有太大损失”。这样,横行次大陆北部的廓尔喀军队与在次大陆南部和海岸线上攻无不克的孟加拉英军兵戎相见了。

 

  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廓尔喀西部重镇德拉顿(今印度北阿坎德邦首府)的卡拉加要塞。守将巴拉·巴德拉手下只有600人,主要使用冷兵器,只有一门加农炮。1814年10月24日,英军以两倍于守军的兵力(步兵1300人)向要塞发起进攻,结果却遭到了失败,带队的中尉战死。恼羞成怒的英军指挥官吉尔斯皮(RolloGillespie)少将随即亲自上阵,指挥3000英军在11月1日再次发起进攻,依然在伤亡近400人后狼狈撤退,连吉尔斯皮本人也被廓尔喀人唯一的那门加农炮当场击毙。

 

  损失惨重的英军只得暂停对要塞的进攻。11月24日,运输队运来了4门18磅炮和2门8英寸口径的迫击炮。从26日开始到27日中午,英军发射了近6吨炮弹,硬生生将要塞打出一个缺口,随后发起总攻。但廓尔喀人手持“库克利弯刀”,在肉搏战中大开杀戒,这种状如狗腿的弯刀刀背既厚且钝,但刀锋却像刮胡刀般锐利,具有超凡的劈砍能力,一刀既能砍下一颗首级,令英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478人,包括4名军官。最后,众寡不敌的廓尔喀守军大部战死,仅70余人冒着猛烈炮火突围而去,留给英军一座空城。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甚至令敌人产生了敬畏,英国人为之树立了一座纪念碑,碑文写道:“敬献给我们英勇的敌人巴拉·巴德拉和他的勇敢的廓尔喀朋友们”。

 

  战至1816年2月初,大卫·奥奇特罗尼(DavidOchterlony)指挥两万英军从东线直扑尼泊尔首都。英军在廓尔喀人认为难以通行的森林里发现了一条直通加德满都的小路,轻装上阵的英军“大部分人没有食物,大家和衣而睡,士兵饥饿难耐只好吃树叶”,突然出现在位于加德满都南部,距离首都只有三天路程的马克万普尔(Makwanpur),当英国人的大象拖来大炮准备发起进攻时,惊慌失措的廓尔喀政府匆忙派出使节前往英军司令部求和。历时两年的战争戛然而止。

 

  佣兵的渊薮

 

  1816年3月4日,尼泊尔政府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正式签订了城下之盟《萨高利条约》。廓尔喀人为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长达800公里的边境线上撤回到了现有的疆域。地形狭长的廓尔喀像一段香肠一样被斩头去尾,从东部的锡金到西部的德拉顿,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但是廓尔喀人终于在战败后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一方面,这是因为英国人对于清朝的忌惮:“(吞并尼泊尔后)英国和清帝国之间将共有一条长达七八百英里的边界,若两国互相轻蔑,则这边界上只能滋生事端而无和平可言。”另一方面,英属印度的远征军在战场上击败了廓尔喀王国,而廓尔喀战士的武勇却征服了胜利者,英国人认识到“我们遇见的敌人比我们现有军人更为勇敢也更为坚定”。

 

  在战争中,英国人亲眼见到了个子矮小(平均身高1.6米)的廓尔喀士兵的忠诚勇敢与骁勇善战,一位参加过廓尔喀战争的英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我此生从未见过如此镇定和勇敢的对手,他们从不逃跑,从不畏惧死亡,即便他们战友的尸体已在身边堆积如山。”这些士兵既不会像英国士兵那样喜欢酗酒、嫖娼、赌博、为退休金而战,也不会像印度士兵那样死板地严守种姓制度的条条框框(印度士兵在日常生活中相当讲究,以至于“既想成为一个好士兵,又想做一个忠诚的印度教徒似乎越来越困难。一方面要遵从部队的紧急调遣,另一方面要尊重种姓体系内的等级安排”)。为了守卫战后大大增加的地盘,深感军力匮乏的东印度公司开始招募廓尔喀雇佣兵。而从个人生存角度而言,到英军中当雇佣兵对于穷困的廓尔喀人也的确是个不错的谋生手段。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甚至在英尼战争还未结束的1815年,英军就已经决定雇佣廓尔喀士兵,首先将500名廓尔喀俘虏整编为一个步兵营,在以后的作战中廓尔喀军团的编制不断扩张。其中只有极少数英国军官,大多数都是廓尔喀人。英国人有意将廓尔喀士兵与印度士兵隔离开来,廓尔喀士兵拥有显赫的威望,他们不仅享受比印度士兵明显优越的待遇,而且公司还极力拉近他们与英国军官和士兵的关系。

 

  廓尔喀士兵对印度士兵的鄙视和印度士兵对廓尔喀士兵的嫉恨阻止了两方的联合,在1857年印度次大陆起义时,要不是效忠大英帝国的廓尔喀联队为英军浴血奋战,英国对南亚的殖民统治恐怕难以延续到20世纪。而在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中,听命于英国统治者的廓尔喀雇佣兵更是用机枪向和平示威人群扫射长达一个小时,数以千计的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死于非命。在一战和二战中,先后有大约20万廓尔喀士兵服役于英国军队,其中约4.5万名战死沙场。血腥又残酷的战争,使廓尔喀士兵身配弯刀的勇猛与忠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迄今为止的200年间,廓尔喀军团在米字旗下,几乎参与了英军参加的所有战斗,成为延续至今的一段佣兵传奇。

 

  参考文献:

 

  【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新编尼泊尔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

 

  戴逸张世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军事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胡欣:《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关系探究1757-1858》,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