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影
《推手》剧本获奖的时候,36岁的李安获得了第一次当导演的机会;冯小刚比李安小4岁,他也在36岁时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2016年11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120帧/4K/3D技术首次登上大银幕,《我不是潘金莲》也将为观众带来第一次圆形画幅的全新体验。
11月7日晚,李安和冯小刚在清华大学以“我们的第一次”为主题展开对谈,贾樟柯客串主持人,在这个寒冷又拥堵的晚上,他们聊了很多与电影有关的话题,只是与“票房”、“IP”,和“艺术与商业的对立”都无关。
李安的尝试:给3D电影增加一条真正的“Z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第一次离开他信仰多年的胶片,接触3D数码摄影技术。在这过程中,李安发现了立体电影的微妙,并打算运用这样的技术拍一部以拳王阿里传奇经历为蓝本的电影,但资金一直没能到位。后来李安遇到了本·芳汀的小说,就决定率先把他对3D的思考和实验用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上。
“3D和2D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李安说,他在看《少年派》的时候发现,同一个镜头里,2D和3D版本中演员的表情是有差别的,这让他看到了3D电影应该有不同于2D电影的另一套美学逻辑。“我们对电影的了解,在过去都是2D的,它只有X、Y轴,没有Z轴。2D的画像靠我们做工做出来,用光影跟景深,包括构图、灯光、化妆等等,这个东西来弥补。但是3D其实有一个框框,就是一个空间的感觉,有前景跟后景,贸然加入这个Z轴的东西,游戏规则和观赏态度就不一样了。”
李安认为,120帧、4K和3D的结合,可以让人物表情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影者充分融入到人物的思绪中去,“我坚信3D最精彩的是表情,是戏剧性的东西,大场面反而还好。”对于自己的这种尝试,李安笑着说不知道是开启了新纪元,还是捅了新篓子,“这个观影习惯观众还都没有,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怎样,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谦卑、好像学走路一样的过程。拿这么大一笔投资去冒险,就好像我的电影里,新兵送上战场去打仗一样。”
冯小刚的偏锋:这个圆代表的是荒谬性和中国性
李安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本主观思绪性很强的小说,战场和秀场的差异性也很有体验感,这让他感受到了120帧/4K/3D的可行性。如果没有这个特性,他可能不会触碰这个题材。而冯小刚对《我不是潘金莲》这本小说的创作欲由来已久,圆形画幅的技术创新,或多或少还来源于他对《秋菊打官司》的光环规避。
《我不是潘金莲》和《秋菊打官司》都是一个农村妇女告状的故事,后者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用肩扛摄影、偷拍等朴素的纪实风格,将这一现实主义题材表达得很有力量。但是冯小刚认为,如今这种手法已经失去了新意,而《我不是潘金莲》又充满了荒谬性和中国性,这让他联想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小说的结构启发了我,序有十几万字,正文只有几千字,我想增加这个故事的荒谬性,又使它非常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国都是个人情社会,它有个概念叫父母官,有什么事儿都找县官告状去。现在我们向法治社会过渡,就会出现一种思维错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圆形画幅,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典扇面画,而南宋时期马远、夏圭的山水花鸟,以及古老的徽宅建筑都给了冯小刚很大的启发,于是他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构图方式,让景别变“松”,让银幕看起来像是中国画,而不是在放大镜或者望远镜里看生活。
远和近:范冰冰的去符号化&3D表情的思绪张力
新的技术当然会带来新的观感,但在此之前,它首先带来的是原有拍摄方式的变革。镜头的“远”和“近”,就是冯小刚和李安南辕北辙的两种改变。
《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画幅,就让范冰冰失去了她习惯了的美颜特写,镜头一直离她很远,“范冰冰的符号太强了,我要帮助她成为李雪莲,不如离她远点。”冯小刚说,早前他听侯孝贤说过,他会故意把镜头放在演员容易忽视的地方,拍出来的画面里表演就更加自然,这一招他也用在了范冰冰身上。
拍摄过程中,范冰冰还曾经提出一场能够更引起观众对李雪莲同情的戏,被冯小刚拒绝了,“我跟她说,虽然你是女主角,但其实你是在跟28个男主角在演戏,是这28个人构成了这个小说的社会意义,你只是一个介绍人,如果你能接受这个身份,那我们这个电影一定是好电影。最后她接受了,我觉得她的悟性还是很高的。”
《比利·林恩》就恰恰相反,在大量的人物特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眼睛里的瞳孔和血丝,看到一颗眼泪形成和滴落的全部过程。为此,全素颜出镜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还特别找了营养师调理气色,这在李安看来也是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
“我拍这个电影才感觉到我特别喜欢我们的脸和眼睛。”李安说,当画面清晰之后,人的气色都被看进去了,“我能感应到他的思绪和感情,所以他不能去演,只能自己相信了这个东西时候才能表现出来,这种信息的充足、细节里的美感,就让我越来越舍不得用化妆和灯光掩盖住,也就让我的镜头离他们的脸越来越近。”李安说,拍电影的时候化妆师和摄影师在拍的时候都在抱怨,这样的方式对演员实在太苛刻,但在画面真正出来之后,摄影师也一直在赞叹那一张张脸给他带来的震撼。
选演员:李安的“私心”&冯小刚的“斗争”
“我对有天分的年轻演员比较敏感,而且他跟我有点像,当然比我帅一些。因为这个故事要让大家跟着主角的思绪走的,我当然要找一个楚楚动人的。”在高度清晰的大银幕上,年轻的“比利·林恩”表现十分惊艳,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正在学习戏剧表演的大三学生,李安看了他自拍的试镜视频之后就马上让他从英国飞了过来,试读了几句台词就敲定了主角人选。
李安说,在新技术决定新表演方式的情况下,乔·阿尔文要比成熟演员好教得多,“他好像前生就会了,我只是提醒他本来就知道的事情,这种灵气他是有的。”而李淳在片中也饰演了比利·林恩的一位亚裔战友,提到自己的儿子,李安便又谦卑了起来:“他挺可爱的,跟我一样很老实,很认真,虽然开窍比较慢一点。”选择乔·阿尔文时,李安的私心是看中了他跟自己有些相像的内向和秀气,选择李淳则是出于父亲对儿子的“军旅期望”:“我很想让他当两年兵,于是就写到了剧本里面。他们八个军人在训练的时候也真的是吃了苦的,都是按照美国的海豹队训练方式,往死里练。”
《比利林恩》中还有一些从伊拉克当地找来的演员,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看着自己的父亲被美军逮捕,李安为他惊恐又仇恨的眼神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特写。“拍完以后我心里非常不安,抱着他很久,旁边有个5岁小女孩,很可爱,过来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好窝心,又好难过。美国片里英雄打仗不像人,像活的道具。但是在第三世界,看到小孩有人冲进去他们家庭,很难不产生侧隐之心。”
“12年前我和范冰冰合作过《手机》,知道她的能力和悟性都很强。但是因为她太好看了,所以落下一个花瓶的评价。”让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莲》里洗尽铅华,也是冯小刚的一份私心。首先他不承认范冰冰的花瓶定位,或许也因为《手机》里妖艳小三的角色坐实了大战对范冰冰的刻板印象,而这些所谓的“不适合”,他要亲自推翻。
“其实她也演过很多戏,也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后。当时确实很多人在微博下留言,认为冰冰不适合。我想如果大家一开始不看好的演员,在电影里有很大的转变,是不是更有意思?”冯小刚说,他不但要在拍摄手法和画面形式上做出改变,在演员选择上也要与习惯作斗争,这是一个成熟的导演还能够不断学习的机会。
大师鸡汤:片场是战场,但战场才是最安全的
在《色戒》之后,李安就再也没有拍过华语片,他说他动过这个脑筋,但也不想开空头支票,因为自己已经62岁,以后还能拍的电影真的也不多了。对于中美两国不同的电影环境,李安给出了他的理解:“美国的电影做得很僵硬,片场制度非常模式化,没有什么活力,做不出什么东西。反而是中国,不光是钱,大家有憧憬,模模糊糊中间觉得有一种希望在那个地方。”此前《比利·林恩》在纽约试片,外媒评价褒贬不一。而在11月6日的中国试片之后,几乎得到了一边倒的好评。李安笑着说:“我感到非常安慰,所以我也是为什么在说中国电影有希望。”
58岁的冯小刚以贺岁喜剧在中国影坛站稳脚跟,但近年来他的作品已经完全摆脱了这个套路,表达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诉求。冯小刚说,当初拍贺岁片是因为自己的许多作品都被枪毙,曲线救国让他绕了一个大弯,但也累积了许许多多的观众。“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同时,冯小刚还对自己这几年与审查制度的磨合心存感恩:“我由衷地感谢电影局,能够让《1942》、《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上映,他们也担着风险,感激这些为我们扛雷的人,中国电影才能越走越远。”
《比利·林恩》里传达了这样一种概念:对于军人来讲,伊拉克战争是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美国百姓们的战争,而不是他们所经历的那个枪林弹雨的战争。李安说,有时候拍电影就是这种感觉,大众的理解和你在做的很可能是两件事,但你为了娱乐效果,有时候还要作秀给人们看。影片最后,战士们都说原来以为战场是最危险的,但回国走了这一遭之后,发现社会上的林林总总比战场上还要危险。
冯小刚借用了这个桥段,感慨地说:“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是很紧张。只有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李安也多次强调,只有触摸电影的时候他才是幸福的,如果不拍电影,他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可能去画画?或者烧烧菜,呆在家里让太太骂一骂。”最后李安还笑着补充道:“两个月以前抽空休假跟太太爬山,从大石头上滚下来,腿受伤了,将近两个月才恢复,所以我也是在工作上比较安全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