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曾一千多年基本不吃肉?

 

  “大正浪漫”:电影、咖啡、烫发成为都市流行

 

  大正时代,日本形成了东京、大阪、横滨、京都、名古屋、神户6大都市,大正元年(1912)东京的人口突破了200万,到大正末年,市区人口逼近250万,大抵与当时的上海相当。近代或现代都市的形成,必定会带来相应的现代都市生活。住宅上的变革,在大正期间,似乎尚未达到整体的革命性的变化,不过在其他领域,现代色彩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出行。作为市区及与郊区相连接的手段,轨道交通(日语称之为“电车”)陆陆续续地建设了起来,到了大正末年,现在东京市内的环城铁路山手线、中央线和总武线大抵已经建成。欧美在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有轨电车(日语称为“路面电车”),也在1895年首先出现在了京都,以后名古屋等城市也开建了有轨电车,大正末年,路面电车已成了日本许多大中城市等的重要交通工具。日本最早的公共汽车(巴士)也是出现在京都(1903年),但成为公共的交通工具则经过了20多年的历程,东京是在1924年才有了巴士的运营,且开始时是一种小型的可供数人乘坐的小巴,并没有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经常使用的是轨交、人力车、马车和路面电车。1923年大地震以后,路面电车遭受了重大创伤,当局一下子投入了800辆巴士以缓交通之急,此后慢慢地巴士也成了人们经常乘坐的工具。1924年大阪出现了“一日元计程车”,翌年也传到了东京,以其便利性赢得了中产阶级的青睐。

 

  根据当时的《国民年鉴》统计,1915年时日本有汽车1244辆,自行车617184辆,人力车123776辆,大正末年的1926年,汽车已达到了24970辆,翻了20倍,虽然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但汽车的行驶,已是都市中一道寻常的风景了。

 

  其次是娱乐生活的多样化。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以前的奈良、京都只是国都或王城而已),出现了市民的各种娱乐样式。进入近代后,公园和博览会的开设,让人们感到了与此前迥然不同的“文明”气氛。在日本待了6年的宋教仁记述了1906年靖国神社祭日时的热闹场景:“社内外皆遍结彩门旗台,电灯千万点,照耀如白昼。时放花火,闪灼半空中”(《宋教仁日记》,中华书局2014年,第167页)。万千电灯,在当时是摩登的象征。而大正的都市文化,日本人自己用了一个“大正浪漫”的词语来形容。这里列举几项事实,来印证“大正浪漫”的不虚。

 

  大正元年的1912年,日本第一家电影公司“日本活动写真会社”(简称“日活”,当时日本将电影翻译为“活动写真”)成立。1916年“日活”制作了日本第一部动画片《猴子与螃蟹的大战》,开了日本动漫的先河。此后电影成了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1917年,东京市内有电影院69家。1913年,日本近代最重要的现代剧团“艺术座”成立,催发了日本现代演剧的兴旺景象,这一年《喀秋莎之歌》大流行。1914年,第一次上演了“宝冢少女歌舞剧”,至今盛行不衰,并由此开启了女子烫发的流行。到1921年,日本有电影院548家,剧场1623家,曲艺演出场368家。

 

  1916-1917年间,《妇女公论》、《妇女之友》等杂志纷纷创刊,造就了现代女性的登场,日本国产的唱机开始发售,咖啡馆和啤酒馆开始出现在了街头。1919年,“帝国美术院”成立并举办了第一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这一脉络,就是延续至今的代表日本最高水平的“日本美术展览会”。

 

  再者,1922年,资生堂开设美容讲习所,女子短发大流行,全国城乡使用电灯的家庭达到了70%。1925年,收音机广播开始,当时收听广播采用付费的签约形式,当年东京的签约者有131373人,大阪47942人,名古屋14290人,当时的矿石收音机的价格是10日元,真空管收音机120日元,后者对一般家庭而言还是十分昂贵的。1926年,日本放送协会(NHK)和新交响乐团(后来演变为今日的NHK交响乐团)成立。顺便说及,1926年时,光东京市内就大概有娼妓15000人左右。

 

  媒体和通信也在大正时代获得了空前的发达。1924年,《大阪每日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分别宣布其发行量已突破了100万份,顺便提及,根据第2 次国势调查,1925年日本国内的人口达到了5918万左右(以上数据主要根据《近代日本综合年表》第三版,岩波书店1991年)。中国在1949年以前,没有一份报纸的发行量曾达到过30万份。

 

  大正时代的15年,确实是日本社会一个比较重要的转型期,就人们的生活样态而言,是越来越接近西洋的文明社会了,不过到了1930年代末期,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日本人的生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出现了极大的倒退。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