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有个社区担架队 5年搭救百名病人

北京朝阳有个社区担架队 5年搭救百名病人
北京朝阳有个社区担架队 5年搭救百名病人

  小区没电梯,儿女又不在家,老人一旦昏厥、发病,连楼都下不来。在朝阳左家庄街道的三源里社区,一支15人的社区担架队手机不离身,随叫随到。五年时间,他们从44栋居民楼之中,抬出了近100名病人。

 

  遇急就出发 10分钟进家

 

  “我是3号楼的李琴,老胡摔倒了,腿不能动!麻烦担架队赶快过来!”64岁的李琴拨通了保洁员徐宪军的电话。此时是上午10时,她唯一的儿子在金融街上班,只有老两口在家。

 

  徐宪军立马儿抛下手中的扫帚,叫上张银良、秦帮助等几个人,拎起担架,就往3号楼飞奔。

 

  不出10分钟,他们就出现在胡家门口。简单固定伤肢后,徐宪军和张银良小心翼翼地把老胡抱起来,放在担架上,左右各两人将担架稳稳地抬起来。

 

  6层楼,55级台阶。刚到楼下,救护车就来了,时间一点儿没耽搁。

 

  这样的任务,担架队已经执行了将近100次。五年来,没有一位居民因为就医不及时而发生意外。

 

  一场急救催生一支队伍

 

  成立一支社区担架队的想法,源于2011年年底。

 

  家住三源里北区5楼的刘三姐常年瘫痪,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2011年初冬,救护车已经等在楼下,但仅靠两位女医生,根本抬不动200多斤的刘三姐,街坊邻居又多是老年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居委会干部刘立新立马儿冲下楼,在社区里搜罗年轻人。两个废品收购人员、一名居委会干部、一名保安,再加上刘立新的儿子,半小时凑齐5个男人,才终于把病人抬了下来。

 

  那一次,刘三姐虽安然无恙,但谁又能保证下一次同样幸运呢?

 

  社区党委书记侯喜君介绍说,三源里总共有44栋居民楼,其中有42栋是老楼,楼道狭窄、没有电梯。老年人比例接近50%,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更是达到了511名。

 

  “楼梯成了老人就医路上的阻碍,惟一的方法就是成立社区自己的担架队,机动灵活,随叫随到。”侯喜君说。

 

  白天不出社区、又有把子力气的年轻人,就只有保安、保洁、停车管理员了。听到社区的倡议,15名年轻人很快组成了担架队。他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居民一个电话,三源里社区担架队就立马儿出发。

 

  因为路线熟、手脚麻利,担架队给病人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也为不少年轻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日常就医也可预约担架

 

  担架队不仅“救急”,行动不便的居民需要外出就医,还可以提前预约。

 

  高京艳的母亲已经80岁,家住四楼,每月都要去一趟医院,回回都是担架队抬上抬下。

 

  “抬病人听着容易,做起来可不轻松,拐弯时还得把担架举过头顶,每次都满头大汗。”高京艳心里不落忍,几次往队员手里塞钱,每次都被原封不动退了回来。

 

  因为工作调动,五年时间里有好几位担架队员离开三源里。每走一名,就会有一名新的队员补进来。

 

  保洁员唐桂喜在三源里干了十多年。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家就在灾区,居民知道后自发为他捐款。2011年,唐桂喜得知要组建担架队,第一个报了名。

 

  今年年初,老唐换了工作,由秦帮助接他的班。“他临走时说,这些年居民对我们特别好,生病了送药、有难处了捐款。”秦帮助面庞黝黑,总是笑呵呵:“我们抬担架也是应该的。累点儿不怕,我把社区当自己家。”

 

  最近,社区还专门请来专业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心脏病、高血压、骨折等不同患者的抬法。有了专业指导,社区担架队的分工更明确、效率更高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