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康熙传位于雍正之谜

  历史上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

  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康熙朝传位之谜

  历史上康熙临死前是准备把皇位传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已无从知晓。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

康熙皇帝

  康熙把皇位传给了谁? 康熙传位于雍正之谜

  正史说的话主要是由于亲情的作用: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多位的斗争十分严重,甚至有骨肉相残的兆头。但是胤祯一直表现的十分友爱,孝顺;其他皇子犯错时总是替其求情,康熙有病时也十分关心(也许并非出自真心,但他的表现确实是这样的),这对与年老多病,且在其他皇子身上感觉不到亲情的康熙影响很大。

  有人就说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

  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

  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

  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

  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

  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

  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

  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

  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

  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

  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雍正皇帝

  康熙传位于雍正之谜, 还有改名一说

  说十四原名“胤祯”,因为和“胤禛”读音相近,雍正利用这一便利篡位,事后心虚给十四改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儿“胤禵”。这个问题查阅一下清代的宗室文件便可一览,皇子改名的事在清代确实不是稀罕事,每隔十年上下会有一次新编皇室成员的工作,加入新成员,记载改名事。

  首先,在康熙朝一共有编纂了四次大的宗室名录,汉满文均有,分藏皇史、宗人府、礼部,每修纂一次都是浩大工程,因而被改换的可能性很小,史料可信度较高。在这四次修的《宗室玉牒》中,四阿哥的名字始终没有变过,所以没有自己改名蹭热度的嫌疑。而十四阿哥的名字确实前后有不一。十四皇子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最早关于他名字的记载出现在三十六年修的玉牒中,这时候十四子的名字就为“胤禵”,对应的满文读音与汉字相符,所以“胤禵”并不是后来雍正为了篡位掩人耳目给他改了的。而在下一次的玉牒中,却出现了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阿哥的名字里面有两个“胤禛”,一个是四子雍正,另一个就是十四子,虽然我们发现满清起名字很吊诡,但也不至于两个人名字一样吧!所以根据相对应的满文注释,这是四子的名字,十四的名儿应该是被抄录错了,正确的是“祯”,所以这时候他就叫成了“胤祯”。另有文献《皇清通志纲要》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它里面对于十四阿哥的记载名字也是“胤祯”。至于为什么改名我就不知道了,也许康熙觉得原来那个字太难写。而到了雍正继位以后,因为犯讳,除了十三阿哥被特许外,其他兄弟名字中的“胤”都被改成“允”,与胤禛读音非常相近的“胤祯”自然也犯了御讳要换,十四子便恢复幼时本名,称“允禵”。

  这样看来,雍正并没有改诏换名来夺取本该属于十四的皇位,他本人必有过人之处能在九子夺嫡中最后胜出。想来雍正勒令兄弟改名的举动确实霸道!

  我们先看看,认为雍正不是正常继位的学者的说法。这派学者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取皇位的阴谋 。步军统领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当时他负责畅春园的保卫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时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伪造康熙遗诏,变相软禁皇子们,编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听到康熙口传遗诏的重要情节,乘机篡取皇位。

雍正皇帝

  这派学者认为,证明雍正合法继位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皇帝临终前,是不是曾经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且康熙给他们口授了传位遗旨。这派学者通过对相关档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

  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肖奭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康熙皇帝临终前,诏见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并听到康熙的传位遗旨这个情节,是雍正自己编造的。因此,康熙的遗诏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说法,康熙是在驾崩当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的,这句话就说明康熙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从这两方面来看,现在保存的这份遗诏中,关于传位给雍正的内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遗愿,更不是康熙亲手所写,而是雍正与亲信们伪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们编造了康熙传位的情节又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严厉惩处了包括允禵在内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宠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尧和隆科多这样的宠臣,是为了堵他们的嘴,打击他的兄弟,是为了清算跟他争皇位的竞争者。十四子允禵是与雍正竞争皇位最主要的对手,雍正继位后,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将十四子允禵变相软禁了,并一直囚禁了十几年。

  这派学者认为,康熙晚年最喜欢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传给他的,让他去西北打仗是为让他建功立业,树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线两年就指挥部队进入了西藏,立了大功,为此清政府还绘有允禵进入西藏的画,来纪念这件事。

  康熙传位于雍正之谜 参考文献:《雍正继位新探》《清圣祖实录》《清史稿》清《宗室玉牒》《皇清通志纲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