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曝光:中国突然提高核武预警令外界担忧

英媒曝光:中国突然提高核武预警令外界担忧

  英国《金融时报》刊发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赵通的评论文章,文章称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和核弹头、导弹分开存放的做法一直受到国际好评,但最新一份白皮书中提高“战略预警能力”的表述令外界担忧——中国可能效仿美国在其核导弹被摧毁前发动反击,并在敌导弹落地前对其进行拦截。全文如下:

  国防白皮书是中国国防和安全政策的权威性文件。然而两年前,中国政府发布的上一份国防白皮书中的部分内容曾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文件中没有提到中国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这一长期政策。这使得部分国外专家认为中国这一实施了几十年的政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中国专家后来很快指出,虽然文件中没有包含“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相关承诺。他们表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国防白皮书的形式已从综合型转为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的专题型。2013年国防白皮书侧重于“中国武装力量的多元化运用”这一主题,对中国的核政策着墨不多。

  这一解释似乎在2015年5月26日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此份国防白皮书也未对中国国防政策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述,而是以“中国的军事战略”作为中心主题。

  当然,中国政府也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今年的国防白皮书中重新加入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中国还在这份白皮书中再次重申,其核武器仅限于两个目的,即进行“战略威慑与核反击”。这从根本上排除了对中国将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也为中国是否已经改变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如何理解中国的“战略预警能力”

  此份白皮书中有关中国核政策的部分,最值得注意的其实并非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重申,而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将“提高战略预警”。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建设核力量战略预警能力的猜测已经存在多年。在中国正式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中国所谓的“战略预警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

  其中一种可能的猜测是,中国想要效仿美国和俄罗斯,建立战略导弹预警系统。美国长期拥有卫星监测和陆基雷达系统,可探测和跟踪敌方发射的远程弹道导弹。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能够对来袭的敌方远程弹道导弹迅速作出反应。例如,美国可以选择在本国的核导弹被摧毁前就发动反击,这一政策也被称为“基于预警的发射”方针。此外,美国也可以选择在敌方导弹落地之前利用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对其进行拦截。

  冷战期间,苏联也建立了全方位的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网络。但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不再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该系统的运作。目前俄罗斯已没有可使用的预警卫星,仅依靠少数陆基雷达保持有限的预警能力。不过近年来也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不断恢复其空基和陆基预警体系的建设。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核力量现代化建设在很多方面会参考和借鉴上述两个主要核大国的相关模式。最近的例子包括中国对多弹头分导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及中国对加强海基核力量建设的重视。因此,如果中国真的打算发展战略导弹预警系统也并不奇怪,毕竟美国和俄罗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拥有相关能力。

  “基于预警的发射”有巨大风险

  自2004年以来,中国屡次在国防白皮书中提及要提高核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只不过在当时,“快速反应”所代指的含义还不甚明晰,也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希望在遭受首次核打击后立即进行核反击。

  此前外界认为,中国一般会在受到首次核打击的数天,或一个星期后才会发起反击——这与美国和俄罗斯所采取的迅速反击政策并不相同。因此当时“快速反应”的提出也可以被解读为中国或将缩短受到核打击和进行核反击之间的时间。今天看来,中国可能希望进一步建立战略性的导弹预警系统,以实现在探测到敌方的导弹来袭后,不等敌方导弹落地就将自己的核导弹发射出去进行反击。

  这一做法被称为“基于预警的发射”。那么问题是,中国是否真的会转而采用这一政策呢?“基于预警的发射”可使核武器在被摧毁前就发射出去,从而提高中国核武器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由于美国正不断发展其导弹防御系统并开发可以进行快速全球打击的常规武器,如何维护核武器的生存和反击能力一直是中国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过,“基于预警的发射”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预警系统稍有差池,比如产生错误的预警信息(虚警),这将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核战争。此外,一旦采用“基于预警的发射”,那么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就必须在收到敌方导弹来袭的预警后迅速作出是否发动核反击的决定。

  从美国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抵达中国的时间大约只需20-30分钟,而潜射弹道导弹所用的时间将更短。除去导弹部队执行发射命令所需的额外时间,最高领导层最多只有约15分钟时间来进行情况分析并做出这一重大决定。鉴于做出错误决定将带来的极严重后果(不必要的核战争),再加上极其紧迫的时间压力,几乎没有哪位国家领导人会希望自己身处这一境地——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保证,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此外,“基于预警的发射”还可能会使中国的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面临非常复杂的执行困境。例如,如果中国监测到一枚导弹来袭,但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其装备的到底是核弹头还是常规弹头,或者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对方的实际攻击目标到底是中国的核导弹还是位于核导弹附近的其他军事目标,那么中国在面临这些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究竟应不应该坚决发射核导弹呢?中国应该尽可能避免使自己处于这种两难的困境之中。

  此外,中国和平时期的核力量始终保持着低戒备状态,据外界认为,中国在和平时期没有把核弹头安装在导弹上,而是分开存放。这种做法一直被国际社会称赞,因为它维护了战略稳定、推动了国际核军控,是对国际安全的积极贡献。但是,如果中国采取“基于预警的发射”,那么就需要将核弹头安装到导弹上,并保持高戒备状态。这将可能增加意外发射或未经授权发射的风险。

  因此,中国应对“基于预警的发射”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至少,中国应在和平时期不采用“基于预警的发射”政策,而只在安全局势动荡时再启用这一政策。此外,中国在具备了战略预警能力之后,也可以不必采用“基于预警的发射”,而是通过其它方式增加核武器的生存能力。例如,在监测到敌方的来袭导弹后,中国可以令其公路机动式导弹进行紧急机动,或者令距离地下坑道比较近的导弹立即进入地下坑道来获得掩护。

  另一方面,中国即使有意建立战略预警系统,也不一定反映了中国希望采取“基于预警的发射”,也可能是反映了中国发展导弹防御能力的需求。导弹预警系统是开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近几年,中国已经为发展导弹防御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而且中国战略和技术专家的一些公开论述,也显示了中国面临着为未来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预警能力的需求。

  中国的“战略预警”仍未成型

  当然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此份白皮书中提到的“战略预警”,实际指的是广义上的战略预警,即,在安全局势变得紧张之后,通过加强对敌方的军事动员和战前准备活动的侦测来提供战略预警。这也不无道理,因为重大的军事危机都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发生的,而是都会经过一个危机产生、发展、不断酝酿和升级的过程。

  中国在安全局势平稳的和平时期突然受到其他国家核打击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如果国防白皮书中的“战略预警”指的是这种广义的战略预警,那么中国可能还没有就全面建设空基和陆基早期预警系统做出最终决定。

  无论如何,很多中国专家已经表达了对中国建立导弹预警系统的支持态度。但在关于此系统的具体目的、性质、规模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详细研究和论证。中国目前正以一种稳重而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相关能力的建设——从较短距离的探测系统开始,并可能逐步向长距离的远程战略预警系统过渡。

  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对一些具有战略影响的问题尽早做出判断:比如,维护中国的核威慑需要什么类型的战略预警能力;是否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战略预警系统;以及采用“基于预警的发射”是否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等。相关的政策讨论和研究将有助于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决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