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金瓶梅》作者之谜 绍兴名士徐渭

 

  但是后来,恩人胡宗宪入狱,徐渭一度抑郁成疾,精神错乱,不断用锤子敲击自己的头脑,甚至杀害了自己的妻子,遂入狱。后来,当朝状元张元忭和翰林院编修陶望龄等组织了各方力量,极力为徐渭求情,希望官府看在徐渭神志不清的份上将其释放,徐渭终得以重获自由。出狱后的徐渭,又娶了几任妻子,但都以休妻告终。

 

  徐渭的坎坷经历在他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阴影,特别是在看待女性的问题上。潘承玉认为,正是这种病态促使了徐渭能从“审丑”的角度来创作小说,在他的笔下妇女都成了迎奸卖俏的市井淫妇,官不为官,妻不为妻,僧不为僧,《金瓶梅》开创了我国“审丑”小说的先河。

 

  另一段历史记载,同样勾起了潘承玉的注意。

 

  徐渭与沈炼同为“越中十子”,沈炼长徐渭14岁,又是徐家的女婿,两人交往甚密,沈炼平时对徐渭颇为照顾,经常介绍“越中名士与徐文长相往来”,因此沈炼对于徐渭来说不仅仅是亲人,还对他有知遇之恩。

 

  沈炼后来考取了进士,有朝廷锦衣卫经历。不久,蒙古骑兵进犯京师,首相严嵩纵容奸党将领畏敌不前,使京师附近被焚掠,还任意残杀百姓,虚冒战功,蒙骗朝廷。举朝默默之际,沈炼愤然上书嘉靖皇帝,历数严嵩纳贿误国、“贪婪之性疾入膏肓”等十大罪,请求皇帝罢免严嵩以谢天下。

 

  沈的奏章未能撼动嘉靖帝对严嵩的信任,被贬谪的沈炼又著诗针砭时事。严嵩之子严世蕃下令,无论如何要铲除沈炼,成功者重赏,“大者侯,小者卿”。这年9月,沈炼被诬告为邪教“白莲教”首领而被斩首,两个儿子也被杖杀,远在江南老家的长子沈襄也被流放。

 

  “追怀沈炼,为其鸣冤”,潘承玉认为这是徐渭作《金瓶梅》的另一重要创作动机。

 

  《金瓶梅》作者虽然在小说中写明时代背景为宋朝,但是学术界公认,《金瓶梅》所写朝政方面的事实与徽宗政和年间的历史多有差讹,与明代嘉靖朝严嵩当政时的现实更为接近。

 

  至小说结尾写“大金人马犯边,抢至腹内地方,声息十分紧急”,天子仓皇让位,继帝随后与上皇皆成阶下囚,“中原无主,四下慌乱、兵戈匝地,人民逃窜”,国亡家破,西门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则明显带有明代灭亡的预言书性质。

 

  “写宋的目的在于喻明,吟古的目的在于警今。”潘承玉认为徐渭创作《金瓶梅》的深层原因在于“作者深沉而清醒的民族忧患意识”。

 

  《金瓶梅》中暴露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的黑暗、腐朽,社会道德的沦丧,人物心理的病态。作者的悲愤,最终转化成了悲凉的文字,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平民写作”之风,通过对现实社会黑暗面露骨的描写,预言了明朝必将走向灭亡,然而他所写的“丑”,并非以丑为美,而是以“令人血冷的悲凉、苍老和幻灭感”写尽世间丑恶,呼唤正义、光明与善良的回归。

分享到:
最热文章
精品推荐 recommended products